青春力量赋能非遗传承与红色教育——蚌埠学院外国语学院“三下乡”实践成果丰硕

青春力量赋能非遗传承与红色教育——蚌埠学院外国语学院“三下乡”实践成果丰硕

来源:鲁网 2025-07-29 16:4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蚌埠学院外国语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组织校级重点团队“非遗传承·红色筑梦·语言启航”大手拉小手中华文化传承团,通过非遗传承与红色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为大学生和青少年搭建了实践育人的新平台。2025年7月,活动特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第59代传承人焦晓霞、泗州戏传承人贡健强(艺名筱玉麒麟),在指导教师徐善文、王娜娜的带领下,学生骨干陈诗雯、叶苗苗、杨雨晴等全程投入,展现了青春力量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非遗传承:跨界融合激发创新活力

7月26日,实践团以非遗为载体,对两位非遗传承人进行专题访谈,探索双创教育与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发了“红色五禽戏”和“智绘泗州戏”等项目,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通过VR交互系统、双语短视频账号和AI多语种解说等数字化手段,非遗文化焕发新生。团成员泗州戏数智化传播国家级大创项目主持人叶苗苗表示:“这些实践不仅让我们深入了解了非遗,更锻炼了我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校地携手:大手拉小手共传文化薪火

7月27日,外国语学院与龙湖春天社区联合开展“活态传承·青春接力”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大学生志愿者与社区小学生结成“一对一”学习小组,共同研习五禽戏和泗州戏。国家级传承人焦晓霞、贡健强的生动教学和大学生志愿者的精彩展演,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团队负责人陈诗雯说:“通过‘大手拉小手’的方式,我们既传递了非遗文化,也深化了自己的文化认同。”

红色教育:代际传递筑牢信仰之基

7月28日,实践团举办了红色故事分享会,大学生与小学生共同学习《闪闪的红星》等经典红色故事。学生骨干杨雨晴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互动问答,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在“一对一”伴读环节,孩子们稚嫩的童声与大学生沉稳的导读交织,革命精神在代际传递中熠熠生辉。团队成员王超慧慨道:“陪伴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也是我们接受精神洗礼的过程。”

实践育人:打造长效传承机制

外国语学院将非遗传承与红色教育纳入双创体系,形成了“专业实践-创新培育-项目孵化”的完整链条。学院与社区共建“非遗传承实践基地”,计划开发“非遗双语绘本”和少儿戏曲社团,推动文化传承常态化。指导教师徐善文表示:“校地合作模式让非遗从课堂走向实践,为大学生和青少年提供了宝贵的成长平台。”

德育引领:构建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新格局

在非遗传承与红色教育的实践中,外国语学院依托蚌埠市大中小学英语学科德育研究中心,创新性构建了“高校引领-中小学联动-社区协同”的大中小课程思政一体化体系。通过开发“非遗双语课程包”、“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等特色教学资源,将五禽戏、泗州戏等非遗项目转化为生动的思政教材。团队指导教师徐善文介绍:“我们特别设计了梯度式教学内容,让大学生成为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同时带动中小学生完成从文化认知到价值认同的升华。”目前,该模式已覆盖龙湖春天社区及周边3所中小学,惠及600余名师生。

长效发展:打造思政育人特色品牌

学院以德育研究中心为枢纽,将“三下乡”实践成果系统转化为课程建设资源。通过设立“非遗传承工作坊”、“红色文化宣讲团”等常态化平台,形成了“实践-教学-研究”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团队开发的VR五禽戏思政课件、泗州戏双语慕课等创新成果,已纳入地方中小学课后服务课程体系。这种“大手拉小手”的持续联动,既强化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更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蚌埠学院方案”。(撰稿:徐善文、陈诗雯)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