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杏林学子奔赴基层沃土。安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厚德颐养”暑期社会实践团扎根安徽广德,于7月21日-26日开展为期6日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以医学专业为依托,围绕“健康服务、康养调研、红色教育”三大主线,深入乡村一线、康养基地与革命场馆,在服务人民健康中厚植医者情怀,于青年实干中书写时代答卷。
红色初心·寻迹广德精神脉络——走进红馆英山,赓续信仰血脉
为传承红色基因,实践团走进英烈山烈士纪念馆与皖南红军独立团纪念馆,追寻英雄足迹。英烈山上,学子在“6·3”空难英烈浮雕前驻足凝视,深刻感悟人民至上的牺牲精神;红军纪念馆内,一件件革命文物和史料映入眼帘,铭刻着皖南儿女在民族独立中不屈不挠的斗争岁月。
队员们还来到王金林烈士纪念馆和芦塘村无名烈士墓,听红领巾讲解英雄事迹,庄严肃穆地集体默哀致敬。一场场沉浸式红色教育活动,让青年学子从“参观者”转变为“传承者”,在历史长河中汲取信仰力量,也在“厚德载道”的初心中思考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杏林送暖·践行医者仁心使命——走进街巷乡村,服务百姓健康
医疗志愿服务贯穿本次实践始终。在广德市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六位资深专家领衔开展健康义诊,为群众量身定制诊疗方案,传播健康理念。医学生全程参与,近距离观摩专家问诊示范、协助记录健康信息,积极为老年群体开展慢病防治知识科普,真正将“医术”转化为“温度”。
活动现场,安徽医科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邱志海亲临指导,肯定团队表现并指出:“‘厚德颐养’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校地协同培养康养人才的探索样本。”他勉励同学们在广德康养基地建设中磨砺医术仁心,在基层舞台书写青春风采。
随后,团队分赴誓节镇、芦塘村、向胜村等多个基层医疗点开展家庭医生履约服务。学子们与村医协作测血压、查血糖、建档案、解疑惑,实地了解健康中国战略在基层的落地实践。通过查房、入户、宣教等环节,深度体验“守门人”式健康守护,用青春之力温暖乡村百姓。
乡野躬行·探索康养融合路径——走进康养基地,思索医养未来
在广德这片康养热土上,实践团围绕“智慧康养”“生态康养”“非遗文化+康养”等方向展开深入调研。走进卢村乡卫生院、东亭卫生院,队员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机制、慢病精细管理与“智慧健康小屋”运作,切身体会“科技+基层医疗”的变革效能。
在甘溪智慧康养馆,同学们近距离接触智能监测与康复设备,实地感受“银发经济”背后的科技支撑;在竹编展览馆,则通过非遗竹艺与康养融合的案例,理解传统文化在康养服务中的温润力量。
广德康养会客厅的规划蓝图与马术中心的文体融合项目,也为团队打开康养服务的多元维度视野。在“康养+体育”“康养+文旅”的碰撞中,青年们对健康中国战略的理解从临床走向产业,从书本落地现实。
筑梦基层·以行践言
“厚德仁心,服务人民”,不仅是校训写照,更是青春行动的真实表达。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厚德颐养”实践团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基层所需、民众所盼,将医学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融合在“走出去”的脚步中。
他们在红色纪念馆中感悟信仰之光,在义诊现场播撒健康之种,在康养基地探寻融合之路。在祖国大地上书写青春答卷,在广德热土上丈量医者初心。一份责任在延续,一种精神在传承,一群青年在成长。(蒋宽耀)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