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自1945年肇建以来,已在岁月长河中走过八十载春秋。八十年来,学校历经风雨洗礼,从蚌埠黄庄到淮南洞山,最终迁至省会合肥,校址的变迁见证了其发展的艰辛与执着;学校屡次跃升,书写了奋进的华章:1960年跻身全国重点大学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发展根基;2005年跻身“211工程”,开启了跨越式发展的新征程;2017年荣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榜单,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每一次跨越都镌刻着工大人的奋斗足迹,校史馆里的每一件展品、每一组数据,都在无声诉说着这段从艰难起步到跨越发展的壮阔历程。
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管理学院始终依托学校深厚的工科底蕴,在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中步履铿锵。学院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管理模式的革新与升级,始终立足学科前沿,顺应国家重大需求深耕细作。如今,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跻身A类学科行列,彰显了学科实力的显著提升;同时,学院顺利通过AACSB国际商学认证,标志着其教育质量与国际影响力得到了全球认可,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恰逢母校八十华诞,合肥工业大学“溯源校史足迹•赓续工大精神”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应运而生,我们团队走访管理学院的教师代表,在鲜活的讲述中,探寻工大精神的源头活水。艰苦奋斗的精神,可追溯至第一任系主任潘企之教授,他在一片空白中筚路蓝缕,亲手开创管理工程系,为学科发展埋下第一颗种子。接续担任管理工程系系主任的杨善林老师以安庆石化局域网技术打造科研团队,更以此为基石成功申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点,让奋斗的火炬在传承中熠熠生辉;自强不息的品格,体现在学科从一穷二白到形成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三足鼎立”的格局,从默默无闻到跻身一流学科的跨越中,每一步都写满了不甘人后、勇毅前行的执着;勇攀高峰的科研追求,在丁帅老师讲述的“首望”等系列成果中愈发鲜明,那是团队在科研难题前迎难而上、突破创新的生动写照;“足未满足,处于高处寻高处;步不停步,行已远行还远行。”,追求卓越的信念,则在炎黄大模型的迭代、具身智能的探索、四足机器人的研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八秩校庆不仅是回望历史的时刻,更是践行使命的契机。团队成员们将所学知识融入社会服务,前往杨滩镇12个村庄,走访村书记,了解不同村落的发展优势和问题,并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思考解决方案,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让工大精神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落地生根,以实际行动为母校生日献上最诚挚的贺礼。
为让更多人聆听工大故事,团队建立两个公众号,使其成为校史溯源与工大精神传播的重要平台。在这里,团队成员定期交流采访心得与写作思路,每一篇稿件都经过反复打磨,认真吸纳反馈建议,在修改与完善中不断提升内容质量,让工大精神在字里行间流淌,抵达更多人的心田。
为适应新媒体传播趋势,团队还申请了抖音账号,将文字故事转化为生动影像。我们精心拍摄采访片段、剪辑校史影像,用镜头捕捉工大人的精神风貌,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让校史更鲜活、让精神更可感。从脚本撰写到画面剪辑,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只为让这份校庆献礼更加丰满立体。
同时,团队师生还撰写了多篇新闻稿,刊发于各主流媒体。新闻稿详细记录了团队的活动内容,展示了团队风采。通过新闻稿的传播,扩大了实践活动的影响力。
八十载弦歌不辍,八十载薪火相传。“溯源校史足迹·赓续工大精神”团队以行动回望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愿这份凝聚着青春与敬意的礼物,能为母校的八秩华诞添彩,更愿工大精神在一代代传承中生生不息,指引着更多工大人在新的征程上续写辉煌。
文:余搏洋 张毅然 孙佳澍 余学锋
图:苏梦园 张雯涵 党文清 吴艺萍
作者: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溯源校史足迹·赓续工大精神”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