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实践团队启动仪式)
丝路古今在金陵,中外学子共探寻
南京是郑和七下西洋的策源地和起航地,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中外学生在南京展开一系列丰富的文化探索行程,通过实物考察与数字技术结合,既向中外学生展现了南京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枢纽地位,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深度交流和理解。
(图为中外学生启程前合影)
首站南京城墙博物馆,以数字化手段生动再现了城墙建造的艰辛与恢弘。面对数百件铭文城砖,留学生们惊叹于其承载的厚重历史与文化力量。“城墙故事会”借郑和下西洋、利玛窦足迹等故事回望南京海丝枢纽历史,让中外学子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图为中外学生沉浸式观察明代城砖)
在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青年们沿着“蚕桑起源—丝织发展—金陵织巧—丝路印记”的脉络,通过实物纵览丝绸文明演进。从蚕匾、蚕网等养蚕工具,到云锦龙袍“天衣无缝”的绝技;从秋香、竹月等如梦似幻的丝绸色彩,到南京老字号的精巧工艺;再从壮观的海上丝绸之路图景,到出土的各式珍贵丝织品,中外学生穿越时空触摸丝路温度。
(图为中外学生专注聆听丝绸文化讲解)
实践团还探访了南京市首个零碳园区——江岛智立方。在零碳科技馆,学子们深入了解了集成高新技术的“光储直柔”微网系统,感受尖端科技与生态理念的融合。园区内穿梭的无人低碳智能设备,让中外学子切身体验了科技赋能下的绿色生活图景。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们结合实践所见,畅谈对文明互鉴与人类发展的思考,深化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
(图为中外学生在零碳科技馆前合影留念)
云端情牵阿勒泰,慰问捐赠暖边疆
虽隔万里,情谊无间。古代丝绸之路用脚步踏出文明交融的轨迹,而实践团通过“云端”架起连接江苏南京与新疆阿勒泰的桥梁,再续千年丝路情缘。
实践团队视频连线了南师大国教院西部计划志愿者朱诗华。她深情讲述了在党和国家援疆政策引领下的基层工作与生活点滴——从参与治理到促进文化交融,其扎根西部的奉献情怀深深感染了屏幕前的学子们。这场跨越山河的对话,不仅让成员们感受到国家战略的磅礴力量,更点燃了“到祖国最需要处建功立业”的青春志向。
(图为实践团队与西部计划志愿者连线)
实践团与志愿者还在新疆阿勒泰文化路社区举办了“爱心捐赠仪式”,该活动引起了当地媒体的关注。当孩子们接过满载心意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物资,纯真的笑容瞬间绽放——这是对千里之外的关爱最动人的回响。这场跨越万里的爱心传递,正书写着青春向善的时代注脚。
(图为爱心捐赠仪式及物资领取时孩子的纯真笑容)
文思互鉴凝共识,青春聚力献担当
援疆的感动与访宁的积淀,最终在思想交流中迸发火花。在“我眼中的新疆”研讨会上,成员们分享实践收集的民族文化印记、历史故事与发展案例,围绕“民族文化特色与乡村振兴路径”“青年在民族团结中的使命”等议题,就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文化互鉴与青年担当展开热烈讨论,形成凝聚共识的调研报告与行动倡议,为边疆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无论是云端传递的每一份问候与温暖,还是实地探寻的每一段历史与每一寸创新热土,都如涓涓细流,汇入民族团结与文明互鉴的浩荡江河。青年学子们的身影在广袤边疆与千年古都交相辉映,他们用智慧串联起历史脉络与未来图景,共同书写着让青春之花绚丽绽放、共绘中华民族一家亲与世界和谐发展新篇章。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