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践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指示,吉林医药学院护理学院“天使乡行·普语润心”实践团一行16人,在学院团委书记温馨靓的带领下,于7月13日至20日赴陕西省宝鸡市,在凤翔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南大街、东大街、西城、南环路等四个社区接力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各族群众连心桥、发展路、幸福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贡献青春力量。
童声朗朗,推广普通话从“娃娃”抓起
实践团的队员们走进社区,化身普通话小老师开展活动。从一个因方言导致意思被错误理解的小故事切入,展现了讲好普通话的重要性。队员们针对孩子们在常用词语读音上的问题进行纠正,准备了精美奖品鼓励大家积极作答,孩子们纷纷举手参与,队员们则耐心细致地帮他们区分方言里容易混淆的发音。
在普通话古诗背诵环节,现场气氛更为热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展示,清脆的朗诵声在活动室里久久回荡。
在充满惊喜的互动环节,队员们为孩子们送上了黏土、彩纸和心愿贴。孩子们用黏土捏出可爱的小动物、灵动的哪吒等形象,还在心愿贴上写下了最真诚的愿望:“祝家人身体健康”“愿哥哥高考顺利”“盼祖国繁荣昌盛”……一堂课在掌声中落幕,却把标准音和彩色梦一起种进了孩子心里。
守护生态,聆听一场特殊的“鸟语课堂”
在南大街社区,实践队受邀参与了以“守护蓝天精灵,共筑湿地家园”为主题的爱鸟护鸟科普讲座。活动中,队员们与社区居民一同走进凤翔湿地的鸟类世界,了解当地鸟类资源的现状,也在生动的讲解中深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讲座尾声,南大街社区郭书记向全体居民发出倡议,每一条都关乎对“蓝天精灵”的温柔守护。他特别强调:“生态保护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藏在随手关灯的瞬间里,落在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显在拒绝购买鸟类制品的坚持上。”这场特殊的“课堂”,让每一个参与者都听懂了鸟儿的“语言”——那是自然对人类的呼唤,是生态对共生的期盼。
触摸非遗,让传统技艺在青春中“活”起来
在西城社区,社区书记带领着实践团队走进民俗展厅,一同沉浸式感受凤翔泥塑、布偶、皮影、麦秆画等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展厅里,队员们亲手触摸着那些沉淀了岁月温度的纹路,静静聆听书记讲述每一件手工艺品背后的动人故事。交流中,书记也表达了合作意向,希望未来能与团队在非遗传承领域展开深入合作。这让大家愈发明白,此次推广普通话的意义远不止于教会大家说好一种语言,更在于以语言为桥,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被更多人看懂、听懂,最终能跨越时光、代代相传。
走进田野,共同促进乡村振兴
行程间隙,实践队还参观了凤翔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向正在劳作的村民学习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并结合护理专业特长,为村民开展“夏日急救小课堂”,手把手示范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突发情况的处置方法。此举不仅增强了村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体现了实践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的服务精神,为构建和谐的乡村社区贡献了力量。
这个夏天,“天使乡行·普语润心”实践团的队员们,用普通话架起连心的桥梁,借非遗与生态课堂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以急救科普守护乡亲们的健康。他们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乡村振兴既需要产业的兴旺,也离不开语言的相通、文化的共融与健康的相伴。愿这份青春的答卷,深刻地铭记在辽阔的大地上,融入队员们逐光前行、向阳而生的未来篇章。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