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陕西理工大学砺志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定边县杨井镇,对沙渠子现代生态农业合作社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形式,团队系统考察了该合作社在推动农文旅融合、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方面的创新实践,为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落地路径提供了鲜活样本。
1.立足本土资源,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调研发现,沙渠子现代生态农业合作社以村集体经济为核心载体,走出了一条“以农为本、以旅促兴”的特色发展道路,其核心在于对本地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转化。
2.激活非遗文化价值
针对定边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社通过建立手工艺工坊,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具有地域辨识度的文创产品,既实现了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又为村民搭建了稳定的增收渠道,形成“文化保护—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3.延伸特色农业链条
依托定边荞麦、羊肉等优势农产品,合作社深耕深加工领域,开发出荞麦香醋等系列产品,通过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提升附加值,让“土特产”成为支撑乡村经济的“金名片”。
这种“农业筑基、文化赋能、旅游增效”的融合模式,有效盘活了乡村闲置资源,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轮驱动”。
4.聚焦核心议题,解码合作社可持续发展逻辑
实践团与合作社负责人围绕“集体经济运营机制”“文旅融合路径拓展”“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团队认为,沙渠子合作社的成功实践,得益于三个维度的精准发力。
在机制设计上,坚持村集体经济主导,明确“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模式,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在路径选择上,拒绝“同质化”跟风,始终锚定“本土特色”做文章,避免盲目扩张;在长远规划上,注重“短期增收”与“长期传承”的平衡,为产业持续发展预留空间。
这种务实、精准的发展思路,得到了实践团的高度认同,也为同类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可操作的参考框架。
5.总结实践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沙渠子样本”
经过系统调研,陕西理工大学砺志书院实践团认为,沙渠子现代生态农业合作社的探索,生动诠释了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的核心目标——它不仅是经济数字的增长,更是文化活力的焕发、民生福祉的提升。
其经验的启发性在于:乡村振兴无需“另起炉灶”,关键在于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找到文化与产业的结合点、生态与经济的平衡点。这种以“小切口”撬动“大发展”的实践,为更多乡村实现可持续振兴提供了具有推广价值的范例。
往后,实践团将继续梳理调研成果,形成专题报告,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贡献高校智慧与力量。
(陕西理工大学 马彬轩,陈妍宇)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