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星火志愿队赴浏阳市小河乡乌石村开展为期12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校园课堂、产业一线,以专业服务乡村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教育赋能,五育融合
在乌石完全小学,志愿队创新构建了五育融合的特色课程体系:以智育启慧为核心,开设数学游戏工坊和将课堂延伸至田野的乡土语文课,带领学生共读《袁隆平传》,在实践情境中点亮求知火种;通过体育强心,组织系统篮球训练与趣味运动会,在竞技协作中锤炼团队精神与意志品格;实施劳育践行的“种子盲盒”计划,引导学生亲手培育作物、记录生长,深刻体悟劳动创造价值的真谛;开展美育润心活动,在艺术馆进行石头彩绘、非遗漆扇、脸谱创作,激活乡村孩子的审美意识与文化感知;并始终贯穿德育铸魂,特别在“七七事变”纪念日举行庄严升旗仪式,组织百名师生共读《中国外交故事》,于无声处厚植家国情怀。这一系列课程层层递进,共同构筑了立体化的育人实践。
(图为孩子们深入实践基地观察农作物生长 李倩 摄)
(图为志愿者与孩子们共同创作石头画 龚宸仪 摄)
数智助力,产业探新
团队聚焦乌石村“烟花+”产业模式开展深度调研:发现60%游客期待民宿轰趴项目,“游客手持自创烟花石,却难觅共赏实景焰火的沉浸场景”——如何让“手持烟花石共赏焰火”的情感体验更加完整,成为值得关注的方向;67%游客倾向手绘烟花图案,但文化传承深度待提升,“我们希望亲手教游客制作蒸菜,讲述烟火背后的故事。”村民的心声与游客对在地文化的期待相呼应,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村民在文化传承中的主体作用,是模式深化的重要课题;针对性构建昼夜联动的烟花艺术体验、提升村民在文化体验中的主体地位、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应用,助力当地文化活化。
乡土回响,星火长明
实践成果赢得了多层次积极反馈: 参与“种子盲盒”的孩子们将亲手培育的幼苗视为“未来的朋友”,一句“每天浇水就像和‘朋友’说话”的质朴童言,生动印证了志愿队“用生命唤醒生命”的育人理念在田野间落地生根。这一育人成效也获得了教育实践者的高度认可——乌石完全小学校长王志敏由衷评价志愿队的创新课程如同播撒下的“五育融合育人火种”,为乡村教育注入源头活水,有效点燃了孩子们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本次实践也为地方发展注入了新期待,村党总支书记赖平着眼未来合作,强调依托此次搭建的桥梁和校地共建常态化基地,充满智慧与活力的“青春星火”必将持续燃烧,照亮乌石村更广阔的乡村振兴之路。这些来自不同维度的热烈回响,共同有力印证了本次实践的现实价值与长远影响力。
(图为志愿队在乌石完全小学与孩子们合影 龙俊志 摄)
本次实践,星火志愿队将数统学科智慧深度融入乡村教育振兴,以青年担当切实助力文化传承,在湖湘大地交出了一份饱含赤诚与智慧的青春答卷。这束点燃于乌石村的“青春星火”,因其深厚的专业根基与蓬勃的奉献力量,必将以校地共建基地为依托,持续燎原,照亮更广阔的乡土未来。
(周真 龚宸仪)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