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骄阳,凉山情暖。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航空气象学院“云航载爱”暑期社会实践团于2025年7月9日至7月18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市太平中学,开展为期10天的夏令营活动。这支由民航学子组成的青春力量,以“教育赋能、科学普及、文化浸润”为使命,将民航专业特色与彝乡发展需求深度融合,通过多元课程、实践服务与专题调研,书写高校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生动答卷。
图1 实践团成员在太平中学合影。唐佳豪供图
一、专业赋能筑根基 教育帮扶彰显民航担当
实践团立足彝乡青少年成长需求,构建特色化和系统化的教育帮扶体系,将民航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实效。在科学启蒙方面,气象科普课上通过模拟降水实验揭示自然规律;航模拆解与组装教学中,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基础飞行原理;3D全息投影实验则以低成本创新设计,演示光影科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防震减灾课程构建“知识-技能-演练”三维体系:通过解析会理本地灾害案例传授避险知识,指导学生掌握“伏地、遮挡、手抓牢”的标准化避险动作,组织全校疏散演练提升应急响应能力,为构建乡村安全防线输送青春力量。
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双轨并行。“跟着唐诗去旅行”课程以文学为纽带,让学生在古诗词中触摸中华文明脉络;普通话推广课程通过教学普通话基础发音、表达技巧和朗诵比赛等形式,助力彝乡青少年提升普通话水平;劳动教育课程中,在校园里组织学生进行教室清扫、操场保洁,走进田间时在当地烤烟种植产业、野生菌识别与采摘中传承乡土智慧,培育“劳动创造幸福”的价值观。
图2 实践团成员们开展各类课程。朱瑜卿、王俊豪供图
二、校地联动拓维度 实践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除校园内课程外,实践团将服务延伸至乡村振兴一线。在太平镇,成员结合气象专业知识,向村民系统普及人工防雹作业原理与气象灾害预警知识,将气象知识转化为守护村民生活、农田作物生长、烤烟产业发展的“保护伞”,为乡村气象防灾减灾筑盾、为特色农业发展赋能。
为构建长效帮扶机制,实践团完成两项具有现实意义的专题调研:一是针对民族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从情绪管理、学习压力等维度形成的分析报告及对策建议;二是关于民族认同与思政教育关联性的调研,聚焦文化传承与价值塑造。调研结果为当地教育提供基层数据参考。
图3 实践团成员为当地居民做气象科普。谢汪洋供图
三、生命教育筑防线 健康关怀守护成长未来
实践团构建覆盖生理与心理的健康守护体系,为彝乡青少年成长保驾护航。急救技能课程中,通过心肺复苏、海姆利克急救法的理论讲解与模拟实操,让学生掌握挽救生命的关键技能;运动损伤防治与传染病防治课程则立足乡村生活实际,传授实用防护知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心理健康课程通过情绪管理训练、案例分析等方式,培育学生心理调适能力;青春期健康教育以科学、开放的态度和动画、实例等形式解答成长困惑,助力健全人格养成,为乡村青少年铺设了健康成长的“安全网”。
图4 实践团成员为学生讲解急救知识。朱瑜卿供图
四、红色基因铸灵魂 长征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在会理这片红色沃土上,实践团将红色教育融入实践全程,构建“实地研学+课堂转化”的育人模式。成员赴中央红军长征过会理纪念馆,在实物展品与历史场景中,深刻感悟“会理会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革命精神,体会红军与彝族群众深厚感情,汲取“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力量。
实践团将红色研学成果转化为生动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讲述红军巧渡金沙江、“会理会议”等革命故事,通过故事讲解和分享交流,让青少年理解长征精神的时代内涵,厚植家国情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青春动能。
图5 实践团成员参观中央红军长征过会理纪念馆。谢汪洋供图
五、文化交融结硕果 教育种子赋能长远发展
7月18日夏令营收官日,实践团以丰富活动为此次实践画上句号。运动会开幕式上,《歌唱祖国》的合唱声回荡校园;“雏鹰之翼”航模队进行航模飞行及穿越机拉烟表演,展现航空科技魅力;火把节晚会上,学生们表演的文艺节目与师生共跳的彝族达体舞,展现了民族文化交融的生动图景,彰显“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和谐氛围。
离别之际,学生们以书信表达对实践团的不舍之情,字里行间亦流露出对家乡历史的深切感悟与未来期许。
图6 趣味运动会与结营仪式现场。朱瑜卿、叶恩琪供图
图7 实践团全体成员和学生们的大合照。朱瑜卿供图
此次实践中,“云航载爱”实践团以民航人“忠诚担当、严谨科学、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的精神为引领,完成了知识传递与技能培养的即时性服务,也通过调研与实践为彝乡青少年健康成长、当地气象防灾减灾提供了可持续助力。本次教育帮扶实践,是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发挥专业优势服务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是新时代民航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以专业所长践行民航报国使命的生动实践。(文/谢汪洋,伊国圆)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