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营职业学院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胜利召开。会议通过了《众志成城 砥砺前行 为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吹响了学校加快发展的新的冲锋号角。
东营职业学院创新“一二三四五六”工作路径,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开展“支部联学共建”开门抓党建、“百家机关、千家企业、万名校友走进东职”开放办学“两项活动”,构筑多元融合开放办学新格局;实现看学校有形象、看教师有尊严、看学生有前途“三有”目标,筑牢高质量发展强烈共识;党员干部努力争当政治领航员、师生服务员、安全保障员、廉洁示范员“四员”,构建全校干事创业新生态;实施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进社团“五进”暖心行动,形成以生为本服务育人浓厚氛围;推进大思政体系、产教融合、教师评价体系、学生教育培养“全链条”评价机制、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内部激励机制“六项改革”,用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工作。升本发展目标,改革创新导向,形成了“党委举旗定向、基层组织推进、各方力量汇聚、学生主体突出”的学校事业发展新格局。
学校锚定服务端稳粮食和能源“两个饭碗”,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盐碱地综合利用、生态保护治理、乡村振兴等方面,勇担使命,砥砺奋进。一是打造黄河三角洲耐盐碱现代农业技术省级特色专业群,赋能盐碱地综合利用。建设盐碱地现代农业科教融汇共同体、盐碱地综合应用新技术研发中心,与省黄三角农高区科研团队合作开展“以种适地”“以地适种”研究,开展建库护“芯”行动,以研立教、以研导学、以研促创,培养盐碱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秀人才,实践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个案例入选山东省教育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挑战盐碱地教学科研小分队”获评省级共产党员先锋岗称号。二是建成石油化工技术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服务区域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联合成立全国高端化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东营综合保税区)高端化工产教联合体。获批全国化工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项目、山东省绿色智能化工新技术研发中心,建成区域首个新材料产业学院,填补省域新型功能材料职业教育空白。主持建成石油化工技术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辐射全国1500余家院校、企业。建成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省级名师工作室3个,修制定全国化工类、安全类专业教学标准17个。实践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5%毕业生入职中国企业500强,14名学生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录用。
学校着力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和影响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深化“六项改革”。一是推进大思政体系改革,形成学生、教师、课程、专业、队伍和文化“六位一体”大思政工作体系,教师课程思政研课比赛成绩名列全省前茅,被团省委确立为全省推优入党试点学校,获评山东省专业技术兵员储备基地、全省大学生征兵工作先进单位。二是推进产教融合改革,立足区域,根植产业,将57个专业调整优化至44个,与东营市8大产业20条产业链精准匹配、高度融合,牵头成立全国高端化工、人工智能等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全国第一个市域产教联合体,“数字化+生产化”大规模升级校内实训基地,加快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新质生产力培育中心,推进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和生产的深度融合,校企共建科教研创平台,实现技术服务收入3000余万元。三是推进教师评价机制改革,启动青年教学领军人才工作站、青年科研领军人才工作站、青年技能领军人才工作站“三青工程”培养计划,以评促培,以培促改;实施动态职称评聘改革,上能越级、下可降档,全面提升教师干事热情和工作压力。四是推进学生教育培养“全链条”评价机制改革,向服务学生和师生共治转变,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开发全链条评价系统,学生成长、就业、发展全程贯穿,教师、家长、雇主全员参与,打造“一生一库”成长档案。五是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育机制改革,以“育人讲台、科研平台、服务站台、创业舞台”四台共建,“学校、政府、企业、人才集团”四方共用,“教学名师、科研专家、技能名家、管理行家”四向发展,破解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培养难、留住难等瓶颈约束。六是推进内部激励机制改革,健全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利益分配机制,设立重大专项奖励性绩效,极大激发了全校教师争先创优内生动力。学校取得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等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李涛 燕颖)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