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筑梦:浙江树人学院学子深耕丽水庆元 以资助宣讲实践照亮求学路

微光筑梦:浙江树人学院学子深耕丽水庆元 以资助宣讲实践照亮求学路

来源:鲁网 2025-07-28 11:2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七月的丽水庆元,群山叠翠间涌动着青春热潮。7月14日至17日,浙江树人学院毫末书院“微光筑梦”资助育人宣讲团踏上这片浙西南土地,以“政策宣讲+资源链接”为纽带,用四天时间完成了一场跨越校园与县域的教育接力。从资助中心的需求调研到社区院落的入户走访,从政策课堂的细致解读到励志故事的温暖传递,这支年轻的团队用脚步丈量责任,将国家资助政策的“阳光”送进寻常百姓家。

一、精准对接,让实践宣讲“靶向发力”

7月15日,宣讲团首站便走进庆元县资助管理中心,与兰老师展开深度座谈,详细梳理当地本专科学生资助政策的普及盲区。“很多孩子知道高考后能办助学贷款,但对大学里的奖助学金、勤工俭学岗位几乎一无所知。”庆元县资助管理中心的兰老师一句话,让实践团成员找到了工作的精准坐标。兰老师建议:“要多用方言讲政策,多举身边例子,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

图片1-2 实践团队到访庆元县资助中心

这场座谈成为实践方案的“优化契机”。团队当即调整宣讲策略:将政策条款转化为“一户一策”的个性化解读,把资助金额换算成“一年能省多少学费、每月能领多少补助”的民生账,同时新增“高考后-入学前-在校期间”的全周期政策指引流程图。“只有摸清需求脉搏,政策宣讲才不会沦为‘走过场’。”团队队长徐梦俪在工作日记中写道。

二、入户走心,让政策走进“寻常百姓家”

“同学,你们说的那个‘国家助学金’,是不是上了大学就能申请?”7月16日下午,同心新村居民范大姐握着实践团成员毛梦佳的手,眼神里满是期待。这天起,宣讲团兵分两路,带着政策手册,走进庆元县最大的两个社区——同心新村和同济新村,为多户高中学生家庭开展“一对一”入户宣讲。

图片3-5 实践团队入户宣传资助政策

同济新村的吴大哥家墙上,贴满了女儿的奖状,却也藏着他的忧愁:“孩子成绩还行,可我们夫妻俩打工供她上大学,总怕钱跟不上。”团队成员拿出宣传册,逐项讲解:“您女儿要是考上本科,每年最多能申请2万元助学贷款,成绩优秀还能拿6000元励志奖学金,学校还有勤工俭学岗位……”算着算着,吴大哥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

四天里,这样的场景不断上演。居民们的热情回应,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政策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能帮人跨过坎的‘扶手’。”正如周嘉鹏所说:“当用方言讲清‘饭卡补助’能支持孩子日常伙食费时,他们眼里的光,就是我们此行的意义。”

三、社区开讲,让向往在“互动中生根”

“一个大学生每年最多能获得多少资助?”“勤工俭学会不会影响学习?”7月17日傍晚,同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座无虚席,30多位家长和学生围着讲台追问不停。这场别开生面的政策宣讲会,不仅有“干货”满满的条款解读,更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成长故事。

讲台上,队长徐梦俪结合PPT清晰列出“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勤工俭学+专项补助”的资助体系,台下,家长们纷纷用手机拍下图表,不时举手提问。周嘉鹏则分享了在校获得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资助,助力个人发展和成长的故事,感人的故事让家长们频频点头,掌声不断。

图片6-8 实践团队深入社区开展政策宣讲

活动尾声的“政策抢答”环节更添热闹。高中生小练抢答成功,接过团队准备的文创小礼物和宣传册,兴奋地说:“原来上大学有这么多支持,我更有信心考出去了!”

四、薪火相传,让温暖在“接力中延续”

“非常感谢学校和国家的资助,让我顺利地完成学业。”在庆元县综合执法中心,18级校友吴文军的感慨让在场队员深受触动。这位曾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担任钢结构行业学院班班长的年轻人,如今已成为基层执法骨干,他的故事为政策宣讲增添了最生动的注脚。

图片9-10 实践团队采访在校曾受资助校友吴文军

回忆起大学时光,吴文军依旧历历在目:“辅导员送录取通知书时,特意为我介绍了资助政策。入学后我申请了勤工俭学,课余在教学办承担辅助工作,同时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成绩保持在班级前列。在校时多次拿到国家励志奖学金、校奖学金,既是荣誉,更实实在在为家里减轻了负担——这份认可,成了我不停向前的动力。”他翻出珍藏的奖学金证书照片,笑着对学弟学妹说:“这些资助不光解了燃眉之急,更让我坚信:努力,就一定能被看见。”

如今,吴文军也在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社区里有困难家庭的孩子求学,他总会主动讲解政策;单位招聘时,他格外关注需要帮助的年轻人。“被照亮过,才更想成为光。”他的话,恰是“微光筑梦”团队的初心。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要把这份温暖延续下去,让更多人知道:“经济困难不是绊脚石,国家和社会永远是坚强后盾。”

图片11 “微光筑梦”实践团队合照

从精准对接需求到入户温情宣讲,从青春故事分享到励志精神传承,“微光筑梦”团队用行动证明:当高校资源下沉基层,当青年力量扎根大地,每一份微小的努力都能汇聚成推动教育公平的磅礴力量。正如队员王宇佳同学在总结中所说:“我们播下的不只是政策的种子,更是希望的种子——让每个孩子都相信,努力就能改变命运,教育终会照亮未来。”

这场青春实践,不仅是国家资助政策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更探索出高校与县域协同育人的新路径。未来,团队将继续以“微光”汇聚“火炬”,让资助育人的阳光照亮更多求学路!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