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孝昌:非遗新章,石头画与黏土中的传承与志愿温度

湖北孝昌:非遗新章,石头画与黏土中的传承与志愿温度

来源:鲁网 2025-07-28 11:2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文化传承与志愿服务犹如并蒂莲花,在湖北孝昌的广袤乡村悄然绽放。近日,湖北大学“剪绘春晖”志愿服务队走进卫店镇清泉村,以石头画与黏土艺术为笔,为孩子们勾勒出一条通往传统文化的艺术之路;与此同时,孝昌县烟草专卖局的志愿者们以“三度”志愿服务队为纽带,将非遗传承与民生关怀深度融合,在乡村大地上谱写出一曲文化传承与志愿服务的交响诗。

石上生花:非遗技艺的千年对话与童心共鸣

石头画,这一承载着新石器时代智慧的非遗技艺,在清泉村的课堂上焕发出新的生机。志愿者们以“选石如识人”的趣味比喻开启课程:孩子们蹲在装满黄河石、长江石的竹筐前,像考古学家般观察石头的天然纹路——有的如山峦起伏,有的似流水潺潺。当得知这些石头将化作画布时,10岁的王雨桐惊叹:“原来石头也会‘说话’!”

在创作环节,孩子们以丙烯颜料为笔,将孝昌的凤凰山、观音湖等地域符号融入画作。志愿者袁才顺发现,平时内向的留守儿童陈浩在绘制“观音湖泛舟”时,竟主动分享起与爷爷划船的往事:“船桨划开的水纹,就像石头上的这些波浪线。”这种沉浸式体验,让非遗从博物馆的展柜走向孩子们的生活场景。孝昌县局的志愿者们则化身“文化助手”,协助整理画具、拍摄创作过程,并将优秀作品制成明信片,通过“爱心邮筒”寄给外出务工的父母,让文化传承与亲情传递同频共振。

(图为:孩子们制作的“石头画”)

轻土承魂:超轻黏土里的非遗基因重组

当传统陶土遇见现代科技,超轻黏土以其可塑性为非遗传承打开新维度。在“黏土非遗工作坊”中,志愿者们引导孩子们用黏土复刻孝昌剪纸的“凤穿牡丹”纹样。不同于剪刀的刚劲,黏土的柔韧让曲线更富生命力:12岁的张子轩将花瓣捏成渐变色,“这样就像真花会呼吸”。这种材料革新,让非遗技艺从“高冷”的艺术殿堂走向“触手可及”的创意实践。

孝昌县局的三度志愿服务队在此过程中注入民生温度。他们联合县非遗保护中心,邀请剪纸传承人张玉义现场指导,并开发“黏土+非遗”文创产品——将孩子们的黏土作品制成书签、冰箱贴,在烟草零售终端设立“非遗公益展柜”,所得收益全部用于帮扶困难零售户子女购买艺术教材。这种“创作-展示-反哺”的闭环模式,让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形成良性互动。

(图为:孩子们创作的黏土作品)

双向奔赴:当非遗遇见青春志愿

在清泉村的文化礼堂里,一场特殊的展览正在举行:左侧是孩子们的石头画与黏土作品,右侧是孝昌县局三度志愿者们拍摄的《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纪录片。这种“童真创作”与“历史记忆”的对话,恰似非遗传承的隐喻——既需要守护传统的匠心,更需要注入创新的活力。

(图为:孩子们的作品展览)

孝昌县局的志愿者们深谙此道。他们将每月25日定为“非遗志愿日”:春天带孩子们到磨山村农耕博物馆写生,夏天在万冲村小菜园开展“黏土丰收节”,秋天组织“石头画里的孝昌金秋”摄影比赛,冬天为留守老人开设“黏土暖心课堂”。这种“四季传承”计划,让非遗不再是孤立的文化符号,而是融入乡村生活的文化生态系统。

从清泉村的石头画再到黏土工坊,从孩子们指尖的创意到零售户店里的文创,湖北孝昌正以“非遗+志愿”的创新模式,探索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共生之路。当古老技艺遇见青春志愿,当传统文化碰撞现代创意,这片土地上绽放的,不仅是非遗的传承之花,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之光。(王林)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