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至25日,山东科技大学“宁新聚力筑非遗”中华文化传承团循着去年初识宁津非遗的温热轨迹,以“法润非遗,共育新风”为主题,再度踏上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这片文化沃土,开展为期五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
深挖非遗底蕴,聚焦法律痛点
团队深入走访宁津代表性非遗项目:在宁溢醋园,关注酿造工艺的知识产权界定困惑;于刘记丫头蟋蟀罐作坊,传承人刘秀芬坦言小众非遗传播与权益保障难题;在山花剪纸艺术中心,传承人张蒙蒙展示创新作品的同时,提出商业化中创新与传统保护平衡的困境。团队还探访了宁津杂技艺术学校与中国木雕艺术博物院,从中聚焦提炼出知识产权保护、传播推广、创新边界等共性法律需求。
图为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吕政交流
法治赋能破局,探索融合路径
团队与宁津县司法局展开深度交流,并特别邀请了法律专业人士参与。现场律师结合宁津非遗的具体案例,给出了清晰且具操作性的法律指引。“以刘记丫头蟋蟀罐的独特纹样为例,”律师分析道,“其具有独创性和艺术美感,完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美术作品’的保护范畴。传承人应注重保存创作底稿、记录创作时间,并尽早进行作品登记,这是确权和未来维权的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在司法局与工作人员进行探讨
创新实践落地,法治理念生根
为使“非遗+普法”理念具象化,团队精心策划实践活动。在宁津县法院,一场以剪纸著作权侵权纠纷为蓝本的“模拟法庭”庄严上演。学生在法官指导下化身审判长、代理人,围绕证据“三性”展开激烈辩论,高度还原真实庭审,让抽象法条在具体情境中变得可感可知,深刻体会司法在守护匠心成果中的关键作用。
图为团队成员在宁津法院开展模拟法庭活动
团队更将普法课堂搬进社区。以蟋蟀罐、剪纸等宁津非遗小故事为引,将枯燥法律知识转化为生动讲述,并组织儿童参与剪纸绘画活动,在趣味互动中播撒法治种子。
图为团队成员在胡苏社区进行普法趣味宣讲
在宁溢醋厂开展的联合直播则是一次创新尝试,将“非遗文化展示”与“民法知识普及”有机融合,在直播中同步讲解产品背后的法律保护与规范传承重要性,让每一件非遗好物都成为流动的“普法使者”。
深化模式探索,共育传承新风
从明晰知识产权的法律路径,到模拟法庭的沉浸体验,再到社区宣讲与直播带货的多元传播,成员们以实际行动证明:法治是守护非遗匠心的坚实盾牌,也是激发其时代活力的清泉。这趟旅程,续写了与宁津的深厚情缘,更让法治精神深深浸润非遗肌理,为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的行稳致远、为培育知法守法护法的社会新风尚探索了可行路径。“法润非遗,共育新风”的探索,永不止步。
通讯员:辛岳川、徐乐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