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明年你们还会来吗?”7月18日,当支教队的返程大巴缓缓启动,东墙村的孩子们追着车窗高声追问。11天前,闽江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与蔡继琨音乐学院的18名师生怀揣着热忱与期待,带着实验箱、电子琴和一摞摞心愿卡,走进了南平市赤门乡东墙村。11天后,他们把悠扬的歌声、爽朗的笑声和梦想的种子,留在了这片被青山温柔环抱的小村落。
图为队员与学生的合照。戴春珍 供图
课程:把“五育”写进山里孩子的暑假
实践期间,实践队伍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精心备课,为孩子们开启了一场知识与成长的奇妙之旅。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实践队员化身温暖的心灵守护者,带着小朋友们一同探索生命的奥秘。他们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学会珍惜生命,接纳自己的不足,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积极向上的种子;科技课堂则宛如一个充满惊喜的魔法世界。“水果发电”实验中,当灯泡在水果的“魔力”下亮起的那一刻,教室里瞬间爆发出阵阵惊呼,那声音比夏日的蝉鸣还要响亮,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对科学的好奇与惊叹;音乐课上,孩子们跟随老师轻快的节奏,认真学习每一个音符和节拍。他们用稚嫩却充满感情的歌声,唱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那歌声宛如山间清澈的溪流,流淌在每个人的心;舞蹈课上,孩子们随着欢快的音乐尽情舞动身体,他们的动作或许不够娴熟,但那份无限的活力与热情,却让整个教室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图为学生展示“水火箭”作品。戴春珍 供图
图为队员带领学生探索物理知识。戴春珍 供图
图为队员指正学生舞蹈动作。戴春珍 供图
心愿:20张卡片,100%兑现
支教队抵达当天,孩子们在卡片上写下心愿:“想要一盒彩笔”“想成为篮球运动员”“想要一本童话书”…… 这些或大或小的期盼,都被队员们悄悄记下。支教队连夜分类整理,悄悄筹备心愿礼物。
分别那天,20位留守儿童都收到了专属礼物。三年级的小梦把一张新写的卡片塞进老师口袋,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长大后我想成为你们。”
家访:10个故事,搭建起爱的桥梁
为深入了解孩子们的成长环境,队员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家庭,与家长促膝交流。在简朴的农舍里,他们细致询问孩子们的居家学习状况、生活习惯与实际困难。队员们不仅记录下每位小朋友的家庭情况,还为家长提供教育建议,他们耐心地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每一次家访,都是一次心灵的触碰,每一个故事,都成为连接爱与希望的桥梁。
图为家访现场。戴春珍 供图
田间:一场双向奔赴的劳动课
竹荪种植户老吴原本担心“城里娃干不了农活”,然而,天才微微亮,14名大学生就早早来到了田里。他们卷起裤腿,弯下腰,认真地投入到竹荪采摘工作中。尽管汗水湿透了衣衫,双脚被泥土染黑,但他们没有丝毫抱怨,顺利完成了采摘任务。这一过程,不仅让队员们亲近了自然,了解了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更让他们深刻领悟到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也收获了孩子们敬佩的目光。
图为队员参与助农采摘活动。戴春珍 供图
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到课外的情感陪伴,从当下的教育帮扶到长远的成长规划,“七彩假期・五育织梦”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实践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在这11天的支教时光里,他们为东墙村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窗户,让乡村教育的土壤里,悄然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等待着在未来绽放出绚烂的花朵。(戴春珍 林晗钰 何丽津)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