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基孔肯雅热疫情规模为何超以往?如何防范?专家解读

预防基孔肯雅热关键是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新生儿、65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是基孔肯雅热重症发生的高风险人群,一旦感染后容易出现并发症,需要及时就医。

今年基孔肯雅热疫情规模为何超以往?如何防范?专家解读

来源:央视网 2025-07-26 12:1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央视网消息:根据广东省佛山市各区最新的通报,截至7月24日,佛山市5个区已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过4000例。很多人都对这个念上去非常拗口的蚊媒传染病比较陌生,其实我国早在2008年就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此后在2010年和2019年等都曾发生过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传播疫情,但规模都非常小。

为什么今年佛山疫情规模比以往都大?如何防范基孔肯雅热疫情呢?本台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

佛山今年疫情规模为何会超以往?正常吗?

很多网友表示,广东地区之前都是零散的个例,今年为何会突然出现大范围地快速传播?

专家介绍,有多重原因导致,首先是外部环境基孔肯雅热流行强度高,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本月22日就已发出警报,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

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 气候变化与健康全球联盟主席 刘起勇:世界卫生组织警报是根据全球基孔肯雅热的暴发流行的总体形势做出的,他们做了一个比较。10年前在印度洋的基孔肯雅热大暴发,它形成的规模和造成的损失总体来讲目前是跟它相似的,尽管现在还没有达到当年的水平,当年(全球)是50万人感染,现在已经(造成全球)20多万到30万人感染了,但现在流行季节还没有完,如果到流行季结束,那有可能超过(10年前)。就是因为国际大流行输入到我们国家,因为我们国家有这种传播的媒介伊蚊,进入了本地循环,造成了这种(本地疫情)小的暴发。

除此之外,气候、病毒型等原因也催化了今年广东佛山的疫情规模远超以往。

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 气候变化与健康全球联盟主席 刘起勇:今年的气候特别适合蚊虫的孳生,密度比较高,那么这一次输入进来的病毒,它是一个印度洋(流行株),印度洋型特别容易被(白纹)伊蚊传播,传播效率特别高,很多因素叠加起来,导致我们这次疫情超过了历史上的几次小的暴发流行。

被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后一定会感染吗?

专家表示,基孔肯雅热在人与人之间不传播,是通过媒介伊蚊来传播。那很多人就有疑问,只要被带有病毒的伊蚊叮咬了就一定会传染上基孔肯雅热吗?

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 气候变化与健康全球联盟主席 刘起勇:携带病毒的蚊虫,它们叮人以后人就被感染了,病毒在人体内又会大量繁殖发育,等它达到了一定的量的时候,足够量的时候,释放到循环系统,我们的器官就开始反应,这时候我们需要大约1—2天人就发病了,发病了就会发热、出疹或者关节痛,这些症状陆续就出来了。

从发病到第六天,还有发病的前一天,这段时间蚊虫叮人以后,蚊虫就被感染,病毒在蚊虫体内,会在它的中肠大量繁殖,等它达到非常高的量的时候,它会释放到它的循环系统,从循环系统再到它的唾液腺,这时候它叮人的时候,它就又可以传播,这样不断地循环,然后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我们看到在社区里面这些病人会越来越多。

没有出现确诊病例地区需要加强防护吗?

夏天正是蚊子繁殖的季节,而伊蚊在我国也是广泛存在的。很多人担心自己所在的区域会不会也出现携带病毒的伊蚊,我们是否需要加强防护?再来看专家的介绍。

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 气候变化与健康全球联盟主席 刘起勇:从全国大多数地区来讲,已经进入蚊媒的快速生长和快速扩散的时期。在这个季节我们一定要加强防蚊灭蚊,保护自己的安全。当然没有(必要)过度担心,一般这种没有疫情的地区,我们一般性的这种防护(即可),有流行病例的地区要加强灭蚊和个人防护,特别是在临近病例的这些区域,我们要特别注意,要做好有组织灭蚊、防蚊和群众参与的这种防蚊灭蚊的行动。

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物 灭蚊防蚊是关键

专家表示,基孔肯雅热目前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物,因此,预防基孔肯雅热关键是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新生儿、65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是基孔肯雅热重症发生的高风险人群,一旦感染后容易出现并发症,需要及时就医。

此外,在今年全球高发的形势下,如果计划前往广东佛山、东南亚、非洲、南美等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出行前一定要查询当地疫情信息,做好充分的驱蚊防蚊准备。在从国外地区回国后14天内做好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以便医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责任编辑:何思】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