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多,5633次列车发车了。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普雄镇出发,这趟“慢火车”要在大凉山的“褶皱”里穿行近6个小时。走在车厢里,空气里都是熟悉的蔬果香。(据《人民日报》7月24日报道)
在追求效率至上的今天,“慢火车”似乎成了一个慢吞的存在。5633次列车运行全长376公里,停靠26个车站,运行9个多小时,平均时速不到40公里——这些数据在高铁时代显得格格不入。但这列“慢火车”却成为大凉山彝族乡亲的“生命线”。背着背篓的阿婆、赶着猪崽儿的大叔、求学的孩子,在这列“移动村庄”里,装载着最鲜活的烟火气。
“慢”是温度,承载着“不落一人”的民生承诺。从站台上老乡们赶猪上车的场景,到车厢里乡亲们簇拥而坐、山货琳琅满目的丰饶;从专门划分出牲畜区,到“集市通”帮助老乡直播卖货——这列“慢火车”用“慢”的节奏,丈量着共同富裕的深度。最低票价2元,全程票价26.5元,“慢火车”用几十年不变的票价守护着“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承诺。
“慢”是精度,串联起山海相连的发展纽带。“慢火车”是交通工具,更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桥梁纽带”。它像一条穿山越岭的纽带,串起了沿线26个车站的集市、学校与农田。山里的果蔬、山货通过慢火车走向城市,城市的文具、书籍顺着铁轨进入山村。孩子们坐着它往返学校与家,年轻人借着它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当高铁以“点对点”的速度连接大城市时,一列列“慢火车”正以“线连线”的精度,编织着城乡融合的网络,让城乡协同发展的梦想播撒沿途。
“慢”是厚度,沉淀着“双向奔赴”的发展力量。在这趟“慢火车”上,时间仿佛被拉长,却沉淀出最珍贵的情感联结。列车员引导老乡赶猪上车的耐心,乡亲们道谢时淳朴的笑容,孩子们透过车窗看世界的好奇——这些互动构成了行进中的中国最动人的生活图景。“慢火车”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用“稳稳当当”的服务,为乡村振兴创造无限可能。当彝族大姐跟着列车员学直播卖货,当孩子们带着梦想坐车求学,“慢火车”已经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成为连接未来的发展桥梁。
从绿皮车到复兴号,中国铁路的发展轨迹,折射着现代化进程的温度与厚度。“慢火车”在“快”与“慢”的辩证中,找到了更贴近民生的发展答案。它告诉我们: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高楼大厦的崛起,更是山乡巨变的温暖。(邹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