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共筑民族团结梦,携手奋进新时代”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世纪城明珠助老社,以志愿服务和实地调研为纽带,开启了一段深入基层、体悟奉献、促进交融的实践征程。
红歌涤荡初心,志愿薪火相传
清晨,明珠助老社讲堂内,阳光洒落进明净的窗户,明珠助老社党支部书记杨朝群与社区志愿者、实践队员们整齐列坐。在杨书记的领唱下,《唱支山歌给党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红歌雄壮旋律响彻讲堂。社区工作者与实践队员们精神昂扬,饱含深情,由衷发扬对党与国家的赤诚,对新时代的礼赞。
实践队老师邹德凤深受触动,现场为明珠助老社精心创作一首歌曲并倾情演唱,歌颂助老社志愿者日复一日穿梭于楼宇间为孤寡老人送餐送药、嘘寒问暖的点滴善举。“那歌声里有汗水的温度,有坚持的力量,更有超越血缘的无私大爱,”实践队队员在心得中写道,“这让我们触摸到志愿精神深处跳动的脉搏。”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社区志愿者共唱红歌。王长乐 摄
榜样引领力量,初心照亮征程
邹德凤老师随即进行了志愿精神宣讲。作为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邹德凤老师并未过多谈及获奖经历,而是重点分享了数十年扎根基层的志愿服务实践。
邹德凤老师详细介绍了“3个8小时工作法”:将一天24小时划分为8小时睡眠、8小时本职工作和8小时志愿服务。她结合具体事例阐述了如何在繁忙事务中坚持志愿服务,为社区志愿者与实践队成员提供了具体的时间管理经验。她强调,作为一名党员,坚守初心使命是支撑她在教育帮扶、应急救援、社区护理等多个领域持续开展志愿服务的关键动力。宣讲过程中,社区志愿者与实践队队员们专注聆听,现场多次响起热烈掌声。
图为邹德凤老师进行志愿服务宣讲。王长乐 摄
慰问传递温情,交流共话发展
宣讲结束后,交流座谈会随即展开。邹德凤老师、社区党员代表、骨干志愿者与实践队队员围绕“如何提升助老服务的精准度与覆盖面”、“如何吸引并培育更多元的志愿者力量”等议题展开讨论。社区志愿者代表分享了当前服务中遇到的难点,如部分高龄老人信息不通畅、专业护理力量不足等问题。讨论提出了包括加强高龄失能老人专业护理培训、建立高校志愿者长效对接机制等建议。座谈会聚焦实际问题,为明珠助老社后续工作以及高校志愿服务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座谈会结束前,邹老师向社区党员代表表示慰问。实践队队员们向社区志愿者分发了小毛巾、小红旗等慰问物资。现场氛围温馨融洽。
图为实践队成员分发慰问物资。王长乐 摄
长桌宴上歌飞扬,民族同心情意长
傍晚,明珠助老社在社区广场举办特色长桌宴。社区志愿者们身着苗族传统服饰,女性佩戴银饰头冠,身着以红色为主、绣有花鸟鱼虫图案的亮布衣裙;男性身穿同款式传统对襟短衣。长桌上精心摆放着炸小鱼、腊肉等黔地特色菜肴。
席间,社区志愿者们唱起苗族特色歌谣《干一杯》。"双手端起敬贵客,苗家的酒歌唱起来!"邹德凤等带队老师和实践队员们与身着苗装的社区志愿者手持饮品,共同合唱。歌声响起,现场气氛热烈。
图为实践队与明珠助老社成员合影留念。王长乐 摄
通过此次明珠助老社实践活动,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共筑民族团结梦,携手奋进新时代”实践队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调研了社区志愿服务和民族团结宣传的模式与成效。实践队队员们全程参与红歌传唱、榜样宣讲、座谈交流、物资慰问及民族特色长桌宴等活动,通过观察、访谈和亲身体验,切实感受到明珠助老社在服务老年群体、凝聚社区力量、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邹德凤老师的先进事迹和社区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为实践队队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使志愿服务精神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实践队全体队员表示,将认真总结此次调研成果,提炼经验,探索将明珠助老社在社区志愿服务与宣传民族团结方面的经验模式与高校志愿服务体系相结合的可能性,为促进校地合作、弘扬志愿精神、服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蔡艺如 王长乐)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