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湖南省慈利县,白天的暑气渐渐散去,起伏的山峦沉入一片宁静。然而,在这片宁静之下,点点橘黄的灯火执着地亮着,如同散落大地的星辰——那是遍布山乡的密集烤房。装烟室内,金黄的鲜烟叶正经历着决定品质的关键蜕变;而室外,一场场关乎烟叶品质与烟农收成的无声守护,正在漫漫长夜中悄然上演。这,是属于烟叶烘烤季的“不眠夜”。一个求救电话、一串巡查的脚步、一阵刺耳的闹铃,串联起象市镇、杉木桥镇和赵家岗乡的三个时空,勾勒出金叶守护者们不眠不休的身影。
深夜:放马村的“及时雨”
象市镇放马村,大山深处的烤房在夜色中孤独地亮着灯。烟农黄涛蹲在烤房边的水泥墩上,手机屏幕的光映着他紧锁的眉头和沾满煤灰的双手。烤房风机低沉的嗡鸣声,此刻在他听来像是焦躁的叹息。观察窗玻璃上凝结着厚厚的水雾,里面模糊一片,自控仪显示屏上,湿球温度固执地卡在高位。
“唐技术员,我这房烟湿度死活下不来!我都是按你教的方法调的,可…可感觉就是不对劲啊!”黄涛的声音带着明显地慌乱,对着电话急促地说。他才种烟两年,这房烟寄托着不小的希望,眼看烘烤关键期出了问题,心都揪紧了。
电话那头,网格技术员唐柳的声音沉稳有力,像一针强心剂:“别慌,黄哥!把现在烤房里的温度、湿度、阶段时间,还有你观察到烟叶的状态,慢慢说给我听…我马上赶过来!”电话挂断,唐柳立即驾车向放马村驶去,崎岖的山路在车灯照射下忽明忽暗,划破浓墨般的黑暗,卷起一路微尘,他知道,烘烤如救火,耽误不得。
不到半小时,唐柳沾着夜露的身影已出现在烤房前。顾不上寒暄,他直奔主题,打着手电,熟练地查看自控仪数据,又贴近观察窗,用手抹开水雾,仔细辨认里面烟叶的色泽和收缩程度。他侧耳倾听风机运转的声音,又伸手感受排湿口吹出的湿热气流。“风机反转了,气流倒吸,湿度散不出去。还好发现得早,‘闷蒸’了烟叶就糟了。”唐柳快速诊断,一边指导黄涛将风机接线重新对接,一边麻利地调整风机转速。
火光映照着唐柳专注的脸庞,额角渗出的汗珠。他一边操作,一边耐心讲解“你看,现在湿度开始降了,这个阶段已经快到变黄后期,你现在烟叶变黄状态虽然有七八成了,但是湿度还太大,要等烟叶塌架后再往上升温,一定急不得......” 他指着干湿球温度,结合观察窗内烟叶的状态,把复杂的烘烤原理掰开揉碎讲给黄涛听,黄涛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眼神从最初的慌乱变得专注,频频点头。烤房低沉的嗡鸣声似乎也恢复了平稳的节奏,这深夜山村的“临时课堂”,是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新烟农成长的坚实阶梯。
(网格技术员唐柳带着烟农检查烘烤状态)
午夜:杉木桥的“夜巡人”
时间滑向午夜,杉木桥镇月亮村的烤房群规模更大,星星点点的灯火连成一片,在深沉的夜色里执着地亮着,仿佛大地微弱的呼吸。慈利县烟草专卖局(公司)烘烤总管卓毅锋打着手电,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连接烤房群的泥泞小路上,凉丝丝的山风掠过,带着潮湿的泥土气息和隐约的烤烟香气。
手电光束在黑暗中扫过一栋栋烤房的外墙,卓毅锋在一个烤房前停下,仔细检查门缝的密封条是否完好,又凑近观察窗,用手电照着,快速扫视里面烟叶的状态,目光锐利如鹰。接着,他掏出手机,对照烤房编号,将检查情况、温湿度参数一一拍照记录。
“啪嗒”,烤房值班室的门被推开,露出值班技术员冯帅惊讶的脸“卓主任?这么晚了,您还在转啊?”
卓毅锋笑了笑,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明亮:“是啊,小冯,你也还没歇着?公司要求烘烤关键期必须夜巡,我顺便也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难处,设备都还顺当吧?”他一边说着,眼神一边自然地向装烟室扫去,又询问了几句烟叶变化的情况。冯帅递过来一杯热水,卓毅峰道谢接过,暖意瞬间驱散了些许深夜的寒意。简短交流后,他挥挥手,身影又融入夜色,手电的光束移向下一栋烤房。手机屏幕上,一张张上传的烤房照片代表他足迹的光点,在黑暗中织就了一张无形的安全网,守护着成片烤房的安宁。
(烘烤总管卓毅锋正在烤房群夜巡)
凌晨:赵家岗的“求学钟”
万籁俱寂,这是黎明前最深的黑暗。在赵家岗乡双新村的一处烤房旁,一间小屋的寂静被一阵急促、单调的手机闹铃声骤然撕裂。“滴滴滴!滴滴滴!”的声音在狭小的空间里显得格外刺耳。
简易木板床上的网格技术员史程,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弹坐起来。他用力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甩甩头驱赶浓重的睡意,摸索着关掉闹钟。凌晨四点的寒气透过薄薄的墙壁渗入,他裹上外套,拿起枕边的手电,轻手轻脚地推门走向旁边的烤房。
史程凑近自控仪显示屏,眯眼确认当前的温湿度——正处于关键的定色后期。他熟练地打开炉门,一股热浪裹挟着红光扑面而来,他拿起铁锹,将燃煤精准地投入炉膛,火光瞬间升腾,映红了他年轻却写满认真的脸庞。炉膛里燃料燃烧发出轻微的噼啪声,在这寂静的凌晨格外清晰。
这是他经过烘烤培训后,亲自烘烤的第一房烟。“只有自己亲手烤过每一个环节,尝过半夜爬起来的滋味,才知道难点在哪,细节在哪。给烟农指导的时候,才更有底气,不会只是照本宣科。”他低声自语,既是解释,也是鞭策。加完燃料,他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就着手电光,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工整地记录下时间、添加的煤量、炉温变化以及自己观察到的细微现象。随后,他熟练地在手机上设定了下一个闹钟,是根据烘烤曲线计算好的升温关键节点。
回到木床边,史程没有立刻躺下。他靠在床头,脑海里回顾着这房烟的整个操作流程,仔细计算每个时期的升温、稳温时间,思考着其中可以改进的地方。困倦如潮水般阵阵袭来,他用力眨眨眼,继续沉浸在那些数据中。窗外,依旧是浓得化不开的墨色,小屋里的这点微光,是他通向更精湛技艺、更好服务烟农的求索之路,这定时的闹钟,是他自我锤炼的号角。
(网格技术员史程在查看烤房)
清晨:炉火不熄,守护不止
当东方天际终于挣扎着透出第一抹熹微的鱼肚白,放马村的烤房在唐柳的守护下恢复了平稳的低鸣;月亮村烤房群的巡检记录已在卓毅锋的工作日志中悄然更新;史程小屋的闹钟暂时沉寂,他刚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得片刻安宁,沉沉睡去。炉火,依然在慈利大地的各个角落执着地跳跃着,烘烤着烟农的希望,也映照着守护者的初心。
这一夜,三个剪影,三个坐标,共同编织成慈利烟区烘烤季“不眠夜”的完整图景。唐柳深夜驰援的身影,是“网格”力量精准服务的写照,让技术从纸面落到田间;卓毅锋踏露巡查的脚步,是“夜巡”制度扎根一线的体现,为万千烤房筑起坚实保障;史程凌晨苦学的灯火,是技术队伍“自我淬炼”的缩影,只为将更过硬的本领奉献给烟农。从应急响应的技术支撑,到防患未然的制度护航,再到孜孜以求的能力跃升,深夜里奔忙的身影、专注的眼神、不倦的学习,汇聚成一股温暖而坚实的力量。
他们,是金叶产业链上朴实的“守夜人”。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汗水浇灌技术,用不眠守护着烟农沉甸甸的期盼。炉火不息,守护不止。这烤房里一个个平凡的“不眠夜”,正是烟叶产业践行“金叶惠民”、振兴乡村特色产业背后,最动人、最坚实的底色,无声地孕育着金色的丰收曙光
(申旎)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