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进程中,安置小区的治理始终是道复杂命题。一边是村民向市民的身份转换,一边是村居管理向社区治理的模式转型,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东肖街道榕树小区曾深陷其中——1735户居民、6个村的拆迁户、长达五年的物业纠纷,让这个原本承载着安居梦想的社区,一度成为基层治理的“烫手山芋”。然而,一场由司法力量牵头、多方主体协同的治理革新,却让这里发生了惊人蜕变:整洁的道路旁车辆停放有序,绿意盎然的草坪中孩童嬉戏玩耍,广场上老人们悠然锻炼。这场从“矛盾漩涡”到“和美家园”的逆袭,究竟藏着怎样的治理密码?
困局:恶性循环中的安置小区
(图说:新罗法院东肖法庭村居法官与人大代表检查业主诉求台账)
“垃圾堆积得比人高,电动车堵得楼道都下不来。”说起三年前的榕树小区,60多岁的居民老李叔直摇头。作为新罗区东肖街道最大的安置小区,这个承载着邦山、菜园等6个村拆迁户的社区,曾是村民们憧憬的“新生活起点”,却在2018年陆续交房后五年间陷入治理泥潭。
2022年初春的一个清晨,业主王姐送孩子上学时被楼道里横七竖八的电动车绊倒,膝盖缝了好几针。“每月交180元物业费,电梯里的广告收益却从不公示,凭什么?”像她这样以拒交物业费表达不满的业主越来越多,2022年度,物业费收缴率一度跌至25%。物业公司为催缴费用,将上百名业主诉至新罗法院东肖法庭,形成系列诉讼案件,双方矛盾不断升级,数名业主多次围堵物业办公室引发冲突,场面一度不可控。
“晚上不敢带孙子下楼玩,路灯坏了一半,草坪全是狗屎。”退休职工陈婶的抱怨道出多数居民心声。由于管理缺失,小区绿化杂草丛生,健身器材锈迹斑斑,消防通道常被私家车堵塞。业主与物业陷入“服务差-收费难-服务更差”的恶性循环,基层治理一度陷入僵局。
破局:五方协同的治理“组合拳”
(图说:东肖法庭与社区召开基层综合治理推进会)
2022年6月,东肖法庭在梳理系列案件时发现,问题根源在于“三无”:无规范管理机制、无有效沟通渠道、无监督评价体系。法庭随即向区城管局发出司法建议书,一场由“党建引领、司法指导、行政监管、基层协同、代表调解”的多元共治行动拉开帷幕。
“我们每周二开展‘流动议事会’,把办公桌搬到小区凉亭里。”东肖街道中民社区党总支书记、区人大代表陈小静介绍,社区网格员张姐和杨哥等人用3个月时间走遍13栋楼,收集到200多条居民诉求。印象最深的是某单元的住户陈大姐,起初隔着门骂“你们就是和物业一伙的”,后来被他们诚意打动,不仅主动缴纳物业费,还成为小区临时物业管理委员会的志愿者。
人大代表的深度参与成为破局关键。市人大代表陈如明与区人大代表陈小静连续数周深入调研,提出“服务标准可视化”建议:将绿化修剪频率、垃圾清运时间等细化为12条指标,公示在小区公告栏。这一建议被纳入新物业招标条款,成为破解“服务模糊”的关键一招。与此同时,城管局开展“每周一查”专项执法,对旧物业违规行为下达3份整改通知书,倒逼其提升服务。
2022年10月,在东肖法庭全程法律指导下,小区依法召开业主大会,旧物业公司退场选聘新的物业公司。社区组织11名居民代表参与评标,特意在广场摆开透明评标台,让业主亲眼见证招标流程。最终,一家资质优良、口碑良好的物业公司脱颖而出,与小区签订服务协议。
新生:共治模式下的幸福答卷
(图说:新罗法院东肖法庭村居法官与人大代表共同回访小区居民)
“现在推开窗就是绿茵茵的草坪,楼下还有智能充电桩,生活方便多了。”2025年5月,居民小张站在自家阳台感慨道。新物业入驻后,首先开展“百日攻坚”:清理陈年垃圾5车,修复路灯30盏,划定停车位20个,并引入智能门禁系统。法庭建立“每月回访日”制度,社区联合人大代表每月开展“满意度测评”,第一季度物业得分从50分跃升至85分,居民投诉量下降70%。
变化不止于环境。如今,小区居民遇到问题先找临时管理委员会协商,而非直接投诉。2025年4月统计显示,物业缴费率达85%,较之前提升60个百分点。“钱收上来了,服务更得跟上。”新物业公司的经理小林介绍,公司先后在小区增设垃圾分类亭、电动车集中充电区等便民设施。每季度的物业收支明细公示栏前,常能看到居民驻足查看。
如今的榕树小区,清晨有老人在空地、广场打太极,傍晚有家长带着孩子在游乐设施上玩耍,停车棚里的电动车整齐排列。东肖法庭负责人华筱靓感慨:“自多元共治模式运行以来,小区诉讼案件下降80%,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楼,大事不出社区。”
(图说:小区更换物业公司后,新罗法院东肖法庭村居法官定期回访,持续监督)
此外,东肖法庭还与中民社区联合设立“村居法官红色调解e站”,以小网格赋能大治理,村居法官与社区干部定期开展社情排查、普法宣传等,聚焦物业纠纷、商品房交付等高频问题,举办法律讲座6场,指导业委会规范自治管理,e站成立以来,成功化解物业、相邻权、侵权责任等领域纠纷700余件。
从“人人抱怨”到“人人参与”,榕树小区的蜕变印证着一个朴素道理:基层治理没有旁观者。当司法的刚性约束、行政的精准监管、社区的柔性疏导、居民的自治动力、代表的外部监督形成合力,曾经的“矛盾洼地”就能变成“幸福高地”。这或许就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注脚——不是简单的“灭火”,而是构建“防火-灭火-防火”的长效机制,让治理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新罗法院 朱启明、曹晓丹)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