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营职业学院石油与化工实训中心,一群学生正围着一台炼化设备模型激烈讨论。企业工程师手持传感器讲解故障诊断诀窍,双创专家同步分析技术市场化路径,学校教师则引导学生思考节能优化方案——这是该校“现场型课程”的日常场景。依托山东省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学院以“真场景、真项目、真问题”为核心,构建起一套贯通生产现场与创新实践的课程体系,让技艺传承从课堂延伸到产业最前沿。
“现场型课程”:三师共育,破解产教“两张皮”
该课程体系首创“企业工程师+双创专家+学校教师”结构化导师团队,形成分层赋能闭环。将现场“高温高压阀门快速检修”“智能参数优化”等绝技绝活转化为教学项目,学生直面真实设备故障与工艺瓶颈;引入精益创业画布、技术创新专利布局等工具,指导学生将技艺转化为市场解决方案;设计“技艺-创新-职业”三维能力图谱,确保技术传承与立德树人同频共振。
课程载体全部来自合作企业的在研技改项目。例如“压缩机节能降耗改造”项目中,学生需完成现场测绘、能效测试、方案设计全流程,其成果已应用于3家企业,平均节电率达15%。近两年,该课程支撑学生攻克生产难题27项,获专利授权11项。
师生共进:从“技艺传承”到“双向赋能”
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王飞飞老师是这一模式的生动注脚。这位曾经的“胜利油田技术竞赛冠军”,如今带领学生在石化企业现场开展“沉浸式教学”。指导学生将加氢裂化工艺优化经验转化为职业规划项目,斩获山东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金奖第一名并晋级国赛;其本人完成从技术能手到“中国双创典型导师”的跨越,获东营市五一劳动奖章。
这种赋能是双向的。近三年,团队教师在指导学生获得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创青春”国赛银奖等48项省级以上奖项过程中,9人获评“齐鲁工匠”“优秀科技工作者”,形成“师生技术攻关共同体”的良性生态。
现场即课堂:锻造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基因
“在现场解决一个渗漏问题,比仿真实验收获更大!”参加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夏明硕有感触。通过现场型课程,学生不仅掌握核心技艺,更锤炼出“技术嗅觉”与“创新胆识”。面对油田管道腐蚀难题,团队提出纳米涂层解决方案,获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金奖;针对石化安全巡检痛点,开发智能预警系统被企业采纳。
“让生产现场的油污沾在学生工服上,让创新思维的火花绽放在设备旁,这才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如今,该模式已孵化出23个学生创业团队,“现场型课程”正成为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东营职业学院 王飞飞)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