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高科技展示+非遗展演,多彩展览“动静结合”好迷人

聚焦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高科技展示+非遗展演,多彩展览“动静结合”好迷人

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 2025-07-24 17:1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举办地(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2楼,传统非遗与科技齐飞,为观众献上了一帧帧视觉盛宴。

有机器人、机器狗、载人飞行器、高科技系统平台展示,也有蜡染、苗绣、傩面具等非遗展演。

在埃斯顿自动化展位,其研发的“全新一代AI研训示教仪&AI研训系统”和双臂人形机器人、单臂协作机器臂赢得参会嘉宾频频驻留拍照。

“我们生产的各类机器人不只应用于生产线上,还走进了校园,成为了很多高职院校教学器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埃斯顿自动化展位负责人蒋冬冬向记者介绍。

作为贵州省教育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在中国—东盟多彩智慧学院展示的贵州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再一次精彩亮相,展示其在推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创新教育应用等方面的显著成效,同时向世界展示了贵州在推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显著成效。

“贵州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创新为核心,依托数据驱动新基建,构建跨域教育资源图谱,聚焦‘聚、通、用’,推进个性化学习,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构建教育新生态。平台涵盖资源、教研大赛活动、微课应用、智能研修、智慧作业、家校社共育等重点功能,集成DeepSeek等大模型应用,目前已全面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体系。”中国—东盟多彩智慧学院展位负责人说。

在贵州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展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学校师生身着传统服饰向观众详细介绍苗绣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多种独特的针法技巧,共同见证了文化交融的无限可能与美好未来。

在贵州民族大学展位,学校现场将傩面具、傩道具、制作工具以及国内外傩文化研究成果和傩文化活动图片一一陈列,那一张张“脸子”仿佛是图腾上最鲜活的注脚,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贵州傩文化的原貌。

据了解,此次展览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向观众呈现。“静态”元素通过展板和展台精彩呈现,而“动态”元素则通过蜡染、苗绣、傩面具制作等非遗传统手工艺互动体验,以及科技产品实践操作,跨越语言与文化的界限,共同诠释本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多彩。

贵州教育报记者 杨凯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