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下午,湖南务工人员张婷在开阳县政务大厅教育服务窗口拿到女儿入学积分确认单后松了一口气:“原以为外地娃上学要跑断腿,没想到一张表、一个窗口就全办妥了!”
这暖心的一幕,正是开阳县让外来娃上学“不犯愁”的生动写照。从“一表通办”精简手续,到积分制让入学更公平,再到精细化服务帮孩子融入校园,一系列贴心操作不仅解了外来务工家庭的“心头病”,更让不少像张婷这样的人在开阳真正安下心来:“娃上学顺顺当当,咱在开阳扎根也更踏实!”
精简办事环节 服务群众零距离
随迁子女入学曾是许多外来务工家庭的一大难题。2024年以前,开阳县的外来务工人员为孩子办理入学,需要分别到派出所、人社局、市场监管局等多个部门开具居住证、社保缴纳证明、营业执照等材料,流程繁琐,往往要耗费数天时间。“去年我老乡给孩子报名,前后跑了五六趟,最后还差点错过截止日期。”来自四川的建筑工人李军回忆说。
开阳县政务大厅“一表通办”服务。
今年4月份以来,开阳县教育局联合公安、人社、市场监管等部门,推出“一表通办”服务。家长只需填写《开阳县随迁子女申请入学积分表》,在政务大厅的“随迁子女入学专窗”提交,工作人员就会通过内部系统调取数据并联审核。
缩短办事时间,让群众可感可及。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开阳基地)的电工张大海仅用20分钟就办完了所有手续:“工作人员还主动帮我核对了社保缴纳记录,告诉我可以再加6分,真是太贴心了!”
量化积分管理 做到入学更公平
如何确保入学机会公平?开阳县创新推出积分制管理办法。
家长填写随迁子女申请入学积分表。
抓实积分管理。在开阳县教育局的公示栏上,积分规则清晰明了:购房144分、社保或经商每月1分(满分36分),总分180分。
来自浙江的个体工商户刘芳算了一笔账:“我在开阳做了3年生意,营业执照和纳税证明齐全,加上租房积分,孩子上学稳稳的。”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该县教育局以量化评价方式让政策执行更加透明。教育局工作人员小张记得,去年有位家长因差2分未能进入心仪的学校,起初情绪激动。“我们调出系统记录,一栏栏给他解释积分构成,最后他心服口服,接受了调剂安排。”如今,积分结果实时公示,家长可通过手机APP查询审核进度,争议大幅减少。
教育资源配置 统筹协调促提升
入学只是第一步,如何让随迁子女真正融入?开阳县各学校的开学日上,新生们要参加“阳光分班”抽签。
“我们采用电脑随机编班,班主任现场抽签确定班级,确保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开阳县第八小学校长杨芬说。来自江西的转学生小雨被分到了(2)班,她的母亲欣慰地说:“老师知道我们是外地来的,特意安排了同小区的孩子做同桌,孩子很快有了新朋友。”
各中小学建立了随迁子女成长档案,定期开展家访,了解学生情况,关心个别学生的学习。开阳县第五中学教师王莉的记事本上记满了学生的特殊情况:“小张父母上夜班,要重点关注课后辅导;小李家乡教材版本不同,需要个别关注……”这种精细化服务让随迁子女学业进步明显。2025年期末考试,全县随迁子女平均成绩较上年提高了11.3%。
学校老师开展随迁子女家访。
聚焦人才关键 破解企业入学难
提升服务质效,转化为人才留住的“软实力”。在开阳经开区,贵州安达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人事经理杨成如有感触:“去年招聘的12名外省技术骨干,有9人提到子女入学政策是他们选择开阳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2025年开阳县随迁子女人数同比增长23%,同期该县工业园区外来务工人员流失率下降至5年来最低。
转化教育成果,促进人才发展的“硬举措”。夜幕降临,政务大厅的灯还亮着。该县教育局副局长司仕鹏正在回访当天办理业务的家长:“政策这么好,我打算把老家的妻子接来,在开阳安家啦!”电话那头,不仅传来受访者爽朗的笑声,更是对开阳县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转化的最好肯定——当每个孩子都能平等地坐在教室里,省外来开阳工作的人才自然会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文/图 王祥梦、华成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