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淮河文脉,传承红色基因

探寻淮河文脉,传承红色基因

来源:鲁网 2025-07-24 16:4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为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号召,深刻感悟淮河文明变迁史中的时代脉搏,以创新视角探寻红色基因传承之道,7月4日至5日,安徽财经大学“淮河汤汤,红风泱泱”传播实践小分队先后赴蚌埠市博物馆、蚌埠红色革命基地和阜阳市博物馆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聚焦淮河流域的历史文脉与红色精神,通过实地参观、史料研读和专题研讨等方式,深入了解淮河文明的演进历程、革命遗产保护现状及创新传承路径,旨在为文化自信建设注入青年智慧,推动红色基因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

图为团队成员在蚌埠红色革命基地内合影

7月4日,实践团首站抵达蚌埠市博物馆,团队成员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沉浸式体验了“淮河文明史”专题展。从新石器时代的陶罐纹路中,触摸淮河流域农耕文明的起源;在商周青铜器的斑驳锈迹里,探寻古代先民的生活印记;而在近代革命展区,泛黄的战地书信、磨损的步枪套筒等文物,让淮海战役的烽火岁月变得立体可感,队员们不时驻足记录,深刻体会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

图为团队成员在蚌埠市博物馆内参观

参观结束后,团队围绕“红色文化传播效果”展开随机调研,与不同年龄层的游客深入交流。“革命故事很感人,但展柜里的文物总觉得隔着一层,要是能像短视频里那样讲得有情节就好了。”一位年轻游客的话道出了不少人的感受。多位受访者提到,希望博物馆能引入VR、互动投影等技术,让红色历史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体验”。队员们认真梳理这些建议,愈发清晰地认识到:传统传播方式与当代受众需求之间,仍需搭建更通畅的桥梁。

图为团队成员在进行采访

7月5日,实践团转战阜阳市博物馆,将实地考察与专题研讨相结合。在二楼通史厅,队员们仔细观摩了当地抗日根据地的土枪、战地日记等实物,通过英雄事迹展板重温皖北抗战历史;在“近代风云”展区,大家纷纷上手操作交互式屏幕,在虚拟场景中“参与”敌后游击战,这种沉浸式体验让红色记忆变得可触可感,也为团队思考创新传播方式提供了鲜活案例。

经过两天密集实践,团队成员对淮河文明的深厚底蕴和红色基因的当代价值有了深刻体悟。同时,团队也归纳出当前传承工作的现实瓶颈:如文物数字化覆盖率低、青年参与机制薄弱、区域协作不足等。基于这些发现,实践团初步构思了系列建议方案:推动“淮河红色记忆”数字工程,通过VR虚拟展览和短视频矩阵,让革命故事生动触达Z世代;建议两地博物馆共建资源共享平台,优化导览服务;并倡导将红色教育融入高校课程,培养青年传承主力军。这些思考将融入最终调研报告,为国家级文化政策提供“青春方案”。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意识到,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历史回望,而是需要用创新思维激活的“现在进行时”。安徽财经大学的青年学子们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探索红色文化传播新路径,让淮河文明的基因在青春力量中代代相传,为文化自信建设贡献实实在在的行动。(文/图 缪姗姗)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