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肖港镇街道上,福明烟酒店招牌已挂数十年。78岁店主汪福明是周边有名的“细节控”,店面进深不足3米,铺子墙皮斑驳,光线昏暗,四处堆着杂物,烟盒歪半分都要亲手弄正。谁也没想到,这位对小店陈列“精雕细琢”的老人,到后来也会变得对烟草客户经理赞不绝口。在客户经理郑晨的帮扶下,这个曾杂乱简陋的小店,不仅让汪爹爹学会了用电脑订烟,更成了镇上的标准终端。在这方寸小店之中,藏着一段因 “较真” 而起、以 “暖心” 收尾的故事,恰是孝南烟草深耕服务、以真心换真情的生动注脚。
(图为汪爹爹与客户经理郑晨亲切交流)
初见:当“较真”遇上“耐心”
郑晨第一次上门,就被78岁的汪爹爹“将”了一军。想规整柜台里的烟,挪动“利群”时,汪爹爹非让放中间,称老陈晨练后买烟弯腰不方便;调整“黄鹤楼”位置,汪爹爹又拦住,说要挨着打火机,因小李总忘带火;贴价签时,汪爹爹拿出旧尺子,要求与烟盒边对齐、字朝上。整个下午,郑晨应对老人的“细节轰炸”,认真记录并总结。
(图为客户经理郑晨带着志愿者为汪爹爹开展服务)
这份耐心成功地撬开了汪爹爹的心理防线。订烟系统升级,电脑搬进店里,老人急得拍桌子,不想学。郑晨没反驳,用烟盒进行比划,还耐心地绘制步骤图。当晚,郑晨路过小店,见灯光亮到深夜。后来 才得知汪爹爹对着纸板反复练习,笔记本上写着“小郑教的步骤,和摆烟一个理,多练准行”。这场“较真”与“耐心”的相遇,为小店蜕变埋下种子。
破冰:当“硬骨”遇上“柔肠”
郑晨成了店里的常驻之客,隔三差五就来帮着整理柜台,把新到的卷烟信息一条条念给汪爹爹听,又或是蹲在柜台前,手把手教他辨认新版烟盒的防伪标识,连边角的细微纹路都指给他看。汪爹爹搬个板凳坐在旁边,手里拿着小本子慢慢画勾,虽然嘴上念叨“标再红,我老眼也看不清”,却听得格外认真。
(图为市场部将汪爹爹作为重点对象进行“一对一”帮扶)
可学电脑时,老人的犟脾气还是犯了。一个提交订单的步骤,郑晨手把手教了五遍,他不是点错按钮,就是忘了确认,急得推开鼠标说:“不学了,这比摆烟难十倍”。郑晨并未着急,反而劝说他道:“电脑练熟了,订烟数目比电话报的准,还能查记录,比记在本子上清楚。”当汪爹爹成功提交订单,看到“订单提交成功”的字样后咧嘴笑了,还从里屋倒了杯热茶给郑晨,这是郑晨头一回喝到老人家沏的茶。
转折在一个降温天。郑晨见店门半掩,柜台蒙灰,汪爹爹趴在柜台上脸色发白。“您咋了?”他摸出老人发烧,不顾反对扶他躺好,买了药又给老人的儿子打电话,守着换退热贴、喂水,闲时还把柜台擦得锃亮,烟盒摆得笔直。
汪爹爹迷糊醒来,见他蹲在柜台前的样子,突然红了眼眶。傍晚子女赶到,老人攥着郑晨的手:“这孩子,比亲人还上心。”
相融:当“挑剔”成了“牵挂”
如今的福明烟酒店,烟柜擦得能照见人影,价签一溜儿排得齐整。汪爹爹举着鼠标给老伙计看:“你瞧,我不光会自己订烟,还能查哪个卖得快、该补多少,比以前翻本子记账快多了!”眼里的光比柜台上的灯泡还亮。
郑晨知道他爱读书写字,常特意挑些带批注的诗词选、练字帖送来。老人每次都把书仔细收在柜角的木盒里,看书时总念叨:“这孩子是真用心,挑的书合我胃口,比自家小辈还懂我。”
有次零售户之间聊天,有人说“还是电话订烟省事”,汪爹爹当即接话:“那是没遇着小郑,以前电话订烟怕听错数,现在他教我用系统,订错能改,库存清晰,这才省心!”说着擦拭眼角,又叹道:“前几年老伴离世,家中冷清。这孩子教我用电脑、打理铺子,还陪我唠家常,比亲人还贴心。”
前阵子郑晨踢球崴脚,三天没来。汪爹爹每天多次扒着门框张望,见他一瘸一拐到门口,赶忙从柜台下找出红花油,拉他坐到小马扎上说:“都多大人了还疯跑,我这标签歪了没人扶,订烟步骤也记混了。”郑晨刚要称“不碍事”,老人已倒了油在掌心,轻轻揉他脚踝,正好按在疼处。郑晨疼得龇牙,仍笑着夸:“大爷,您这手艺比我妈还地道!”
从对细节“精雕细琢”,到对服务“赞不绝口”,汪爹爹的转变藏着最朴素的道理:当服务的贴心遇上经营的用心,寻常日子里的帮扶就化作了胜似亲人的牵挂。
近年来,孝南烟草聚焦老年零售客户数字化难题,以“我是支部书记”大比武活动为抓手,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和暖心服务 。有人为视力模糊的老人制作放大版操作指南,有人把订烟步骤编成顺口溜方便记忆,用贴近生活的方式化解老人们的“技术焦虑”。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在这条温情的帮扶路上,每一次终端的整洁蜕变,每一位老人的舒心笑容,都是烟草人“服务初心”最生动的诠释。
(撰稿:程文瑾、何博、冯立、郑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