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扎实开展进山入林实战化训练。赵永鹏 摄
大兴安岭北部林区植被茂密、地形复杂,一旦形成森林火灾,扑救难度极高。
“入夏以来,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局地气温偏高,干雷暴引发森林火灾的可能性增大。”内蒙古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支队长张和斌说,“近年,原始林区发生了多起雷击森林火灾,重兵前置、重点火险区重点布防有利于第一时间出动、第一时间处置,更好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目标。”
支队立足现有条件,实施靠前驻防,扎实开展实战化训练,发挥信息优势和特种装备优势积极备战雷击火灾。
图:挺进原始林区。赵永鹏 摄
随着夏季强对流天气增多,雷暴活动趋于频繁,任务形势日趋严峻。
支队紧跟任务形势变化,着眼北部原始林区特殊自然环境,科学布防一线力量,全程紧盯队伍安全,确保全队伍做到立足“最不利”森林灭火作战条件科学高效完成灭火作战任务。
进山入林,实战化训练锻造尖刀劲旅
扑救原始森林火灾,指战员面临复杂地形、危险植被、多变天气等多重考验,指挥员的能力素养和灵机决断极为关键。
“我们始终突出‘火怎么打队伍就怎么练’的实战化训练导向,坚持把战斗力作为检验队伍建设成效唯一根本标准。”该支队支队长张和斌说。
图:现场分析地形与“火情”。赵永鹏 摄
该支队周密制定实施方案,将灭火作战分队拉到陌生地域,设置各类极端“战场”环境,全面检验一线指挥员指挥协调能力,不断锤炼一线战斗员血性胆气,进一步提升队伍遂行任务能力。
快速定位,空中“天眼”精准锁定
进驻林区后,队伍第一时间整理分析区域可燃物类型和可燃物载量等情况,搜集附近可利用水源、道路交通情况等情况。该支队信息通信科长孙柯介绍说:“我们与北部原始林管护局建立联合作战指挥机制,派出4人分队赴瞭望台监测预警、2名通信人员参加联合值班,利用红外和可见光‘双轨’全时监控驻防地域情况,第一时间获取火险预警数据和火情信息。”
图:无人机侦测火情。谢松林 摄
该支队利用卫星便携站和新型侦测无人机,实现了在原始林区无电、无网、无路的“三无”条件下清晰传输画面,在“单兵数字化、战场网络化、作战可视化”的“三化”建设中大胆探索、精益求精,为火场信息通联提供了可靠高效的技术保障。
装甲突击,特种装备催生新质打赢能力
“装甲运兵车能在复杂地形中快速突破植被障碍,为后续扑火力量开辟安全通道,装甲水炮车能通过高压水流精准冲击火头,有效压制火势,配合水泵分队实施泵车结合以水灭火,能为队伍抢占有利灭火时机,极大提升灭火效能。”该支队灭火救援指挥部副部长孙琦说。
图:装甲水炮车压制“火势”。谢松林 摄
晴空万里,骄阳似火,训练场上烟尘滚滚。身披“红甲”的“钢铁巨兽”们正在轰鸣咆哮。水炮启动,水花在阳光下折射出一轮又一轮“彩虹”。
夕阳西下,一天的训练结束了,透过夕阳下的一道道橙色剪影,这支队伍的新质打赢能力正在持续生成……
(通讯员:刘君杨、徐彦云)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