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沙湾:“三大行动”破解“三重难题” 筑牢新时代“铜河粮仓”

乐山沙湾:“三大行动”破解“三重难题” 筑牢新时代“铜河粮仓”

来源:鲁网 2025-07-24 15:5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地处盆周低山区,地形以“七山二丘一坝”为主,喀斯特地貌广布,优质耕地占比不足一成。近年来,沙湾区坚决扛牢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锚定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铜河粮仓”目标,创新实施“扩面、增量、延链”三大行动,系统破解“地从何来”“粮从何优”“效从何升”三重难题,走出了一条守卫盆周山区粮食安全的“沙湾路径”。

以“扩面”破解“地从何来”的空间困局

面对“山多地碎、土薄水缺”的喀斯特地貌难题,乐山市沙湾区主动破局,通过一系列“扩面”行动深挖土地潜力,目前全区喀斯特地貌有效治理率已达36%,为粮食生产筑牢空间根基。

在破解“地从何来”的实践中,加强耕地管护是关键一环。沙湾区全面落实四级田长责任人制,大力推进撂荒地整治,让1200余亩撂荒地“重生”并全部恢复种粮,复种率达100%。同时,每年兑现各类种粮补贴1500余万元,既守住了耕地红线,也有效激发了农户种粮积极性,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沃土”。

此外,沙湾区还积极优化农田筑基,已建成3.33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6万亩,高标准农田占比提升至46.8%。在石漠攻坚方面,改造石缝地4200亩,治理铜河滩涂4960亩,耕地质量等级从7.05提升至3.8,让昔日的低效地焕发出新活力。

以“增量”破解“粮从何优”的产能瓶颈

科技是粮食增产提质的关键。近年来,沙湾区聚焦“良田+良法”,投资3.2亿元建成“宜机化+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水稻、玉米全程机械化率达98.5%,较传统模式亩均增产5%。依托产业工作站,创新推广12项核心技术,水稻最高亩产突破720公斤,玉米最高亩产达600公斤,多项指标刷新西南盆周山区高产纪录。

在优种方面,推广多种优质杂交稻和高产优质品种,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同时联合中科院建成全省首个“节水抗旱丰产粳稻种植”实验基地,成功试种节水抗旱品种,有效破解季节性缺水难题,变“望天田”为“高产田”。

与此同时,沙湾区还大力推进数字农业建设,通过招引社会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业智慧化粮蔬基地和农业大数据中心,为农业生产插上“智慧翅膀”。

以“延链”破解“效从何升”的动能难题

为破解“效从何升”动能难题,沙湾区跳出“就粮抓粮”思维,牢固树立“全产业链”发展理念,全力推动粮食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一方面贯通产加储销链,依托区位优势,以项目引领建圈强链,建成5条粮油生产线,配备10万吨仓储设施和2个冷链中心,打造“铜河紫米”等区域性品牌,年产值突破5亿元。

一方面加快构建生态循环链,在山区发展林下经济,丘区推广复合种植和轮作模式,同时依托生态肉牛项目实现“秸秆变蛋白”。

在此基础上,沙湾区还积极筑牢联农带农链,依托省级稻菜现代农业园区,培育12家本土服务主体,探索多元利益联结机制,带动3000余农户增收超1000万元,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聚焦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铜河粮仓”的核心任务,沙湾正在粮食产能提升、产业融合发展、科技赋能农业等方面持续发力。

(乐山市沙湾区融媒体中心 文:吴俊璋、冯丹远 图:李亚林)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