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19日,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电脉织南网·绿流兴千乡”广州 2 队赴广东开展为期三天的调研实践,循着“源网荷储碳数”的绿色脉络,从广州大电网到乳源微网,全景式触摸粤港澳大湾区新型电力系统的创新脉动。
7月17日|城市电网的百年足迹
17日下午,实践队走进南方电网广州电力展示馆。在讲解员带领下,队员们从点亮广州第一盏弧光灯的影像出发,沿时间轴回顾百年电力史,直至今日 “源网荷储” 协同运转的坚强智能电网体系。随后,大家步入曾志同志革命历程专题展区,透过史实文献、珍贵影像与实物展陈,学习这位忠诚共产主义战士为新中国电力事业奠基的峥嵘岁月,在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
7月18日|大国重器的创新脊梁
18日上午,队伍前往 500 千伏粤中背靠背换流站。站内专家详细介绍了该工程 “背靠背” 解环互联的功能定位与建设背景,带领队员近距离观摩柔直变压器、换流阀塔等核心设备模型,并深入讲解国产化阀组、全光纤互感器等关键技术的突破路径与应用成效。
下午,实践队转场南方电网科技交流中心。讲解员围绕 “源网荷储碳数” 主线,系统梳理 “电从水中来、风中来、身边来、海上来、高空来” 的多元供电路径,结合 “南鲲号” 深海发电、高空风能利用等前沿案例,立体阐释新型电力系统的绿色发展图景;在 “储能蓄锐” 展区,国家储能创新中心的最新研发成果,为同学们展现了 “双碳” 赛道的广阔前景。
7月19日|瑶乡微网的振兴样本
19日清晨,实践队驱车 200 公里抵达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按计划先后走访乳源桂头供电所光储直柔零碳营业厅、水源宫一级智能化水电站、新会线水光储微电网、雕子塘村微电网及鳗鱼场分布式光伏项目。
在群山环抱的瑶寨间,队员们实地观察小水电与光伏互补运行、储能系统与柔性直流技术协同应用的场景,真切体会到 “绿电” 如何点亮乡村振兴之路,如何转化为推动村民共同富裕的新动能。下午,全体队员在乳源供电局参加 “绿电・青春・振兴” 主题团日活动,与南方电网青年职工共话 “双碳” 目标下的青年使命。活动通过主题宣讲、互动提问与总结展望,深化了对绿电赋能乡村振兴的认知,凝聚起 “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的青春共识,为校企联动助力能源事业与乡村振兴筑牢基础。
三天的实践征程,是一次穿越百年电力史的精神洗礼,更是一场锚定 “双碳” 使命的初心淬炼。从触摸城市电网的红色根脉,到探秘大国重器的创新密码,再到扎根瑶乡微网的振兴实践,珞珈电气青年在 “源网荷储碳数” 的绿色脉络中,既读懂了电力工业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深刻逻辑,更明晰了新时代电气人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责任坐标。
作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见证者与践行者,将带着在大湾区汲取的创新动能、在瑶乡收获的实践智慧,把 “小我” 融入 “大我”,让专业所长对接国家所需 —— 无论是攻克卡脖子技术的攻坚之路,还是服务乡村振兴的扎根之行,珞珈电气学子必将以青春之力织密绿色电网,以实干之笔书写 “双碳” 征程上的青春答卷,让 “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的誓言,在每一度清洁电、每一张电力网中落地生根,成为点亮时代的璀璨星光。
(通讯: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 尚磊 易思琴 杨源朝)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