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通讯员 鲁泰来 邓栋之
“看到从平显到各种操作按钮上都是清一色的中文,那种发自肺腑的自豪无以言表。”第一次坐进运-20驾驶舱时的情景,空军航空兵某部飞行员陈思麒至今历历在目。
如今,这位运-20飞机的“新人”不仅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运-20机长,还因对空中机动任务规划等领域的深刻理解和钻研,成为大家口中的“多面手”。
“八一”前夕,陈思麒被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表彰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从飞行学员到运输机部队战斗员,陈思麒因为英语出色,多次执行出国空运任务,并在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凭借过硬的飞行技术,他成为所在部队首批改装运-20飞行员中最年轻的一位,后成为运-20机长,并驾驶运-20参加国庆70周年阅兵。
空中运输和远程投送是大国空军的基本行动样式和核心能力,陈思麒也将自己的目光锁定在如何加强对战略投送力量的统筹运用上。慢慢地,他天马行空的战场想象力跳出了机舱。
那一年,空军在重大演训任务中,将战略投送相关课目作为演练重点内容之一。筹划阶段,陈思麒以运输机飞行员的身份参加前期谋划工作。阶段任务完成后,本该“打道回府”的他,主动到机关“推销”:“既然我们推进战略投送质效的探索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能不能再走远一点?”他把自己长期总结的空中机动作战标准化、工业化指控程序构想全盘托出。
这个大胆的想法让人眼前一亮,与指挥员意图不谋而合。指挥机构立即组建运投小组,陈思麒有了自己的团队。
在随后展开的演习中,这个临时组建、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6人小组,从规范各单位运输需求的提报单做起,逐步实现需求提报标准化、任务规划流程化,并梳理出从战役指挥直达机组的实时指控网络。最终,他们用一张思维导图加5张表格,协助指挥员完成了整个战场的机动指挥,陈思麒所在团队也因此被空军授予“首创奖”。
再次备战重大演训任务,他与4位工程师协同,对之前的成熟做法进行升级迭代,开发出空中机动任务规划系统。当年,在空军组织的重大演训任务中,这套系统大放异彩。他和团队再获“首创奖”,这次奖牌上镌刻着“陈思麒团队”。
如今,陈思麒更加珍惜飞行的机会。每一次驾机升空,他会紧紧地握着驾驶盘,享受着与运-20人机交互的每分每秒。但此时的陈思麒早已不再是那个新晋的运-20机长,他已经完成了对自身边界的拓展、能力的重塑。他甚至对运输机飞行员在未来战场上的角色、对联合空中作战也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
“我感恩生逢战略投送能力跨越式发展的好时代!”陈思麒说,“我们是共和国长臂,手中握的可以是橄榄枝,也可以是挥向敌后的重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