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跃稻香促增收 青春助力振兴路——安徽财经大学 “虾跃稻香” 实践团开展 “稻虾共作” 模式专项调研

虾跃稻香促增收 青春助力振兴路——安徽财经大学 “虾跃稻香” 实践团开展 “稻虾共作” 模式专项调研

来源:鲁网 2025-07-24 12:5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7月15日,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探寻生态循环农业创新路径。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虾跃稻香”实践团赴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白莲坡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聚焦当地蓬勃发展的“稻虾共作”综合种养模式,团队成员以脚步丈量土地,用行动践行理想,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力图通过实地调研、参观学习等方式,深入了解其运作机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面临的挑战,以青年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稻虾共作兴产业 实地走访探实情

近年来,白莲坡镇依托水乡资源优势,大力推广“稻渔共生”生态养殖模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这种模式充分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不仅提升了土地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更因其绿色生态的属性备受市场青睐。

实践伊始,团队成员走访农户,前往稻虾田,仔细观察稻虾共生环境。为了更全面、真实地掌握模式运行情况及面临的实际问题,成员们分组走访从事稻虾种养的农户、合作社负责人。围绕具体生产成本、销售渠道、市场价格波动、自然灾害影响、技术支持需求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望等方面进行深度访谈。“稻虾共作确实比单纯种水稻收益高了不少,小龙虾就是额外的‘金疙瘩’。”李大爷高兴地分享了他的收益情况。

图为团队成员对当地农户进行访谈

实地调研学技术 座谈交流拓思路

当天下午,实践团队在柯海青书记的带领下,前往稻虾养殖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养殖基地负责人张广金耐心解答成员问题,并详细介绍了水稻品种选择、小龙虾苗种投放、水位与水质管理、饵料投喂、疫病防控等关键技术环节,团队成员吴菩花感慨道:“亲眼见证了‘水稻遮荫利于虾,虾除害虫松泥土’的生态互惠奇效,让我们对未来投身乡村振兴更有信心。”

为进一步深化调研成果,拓展研究视角,在白莲坡镇团委书记柯海青同志的协调安排下,实践团前往白莲坡镇人民政府参与了专题座谈会。

实践团成员对白莲坡镇 “稻虾共作”模式的推广价值、市场前景有了深刻认识。同时,团队也总结归纳出诸如种养技术标准化程度有待提升、精深加工不足影响附加值、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需加强、部分环节风险较高等现实挑战。基于调研发现,成员们结合所学专业知识,集思广益,初步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思考和建议:通过“新媒体+”模式的构建,吸引大批外来游客打卡体验,激活乡村经济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专题座谈会合影环节

从皖北沃土到江淮田野,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虾跃稻香队的队员们已将这段扎根基层的实践,淬炼为向下扎根的底气与向上生长的力量。他们将带着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持续关切,以学识为笔、以实干为墨,在精进专业本领的道路上步履不停,探索生态种养的创新路径,助力乡土文化的传承活化,都将成为他们践行使命的注脚。(文/图 李合欢)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