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同欧盟建交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中欧关系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之一,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双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打造了一批涉及多领域的大项目,为近20亿中欧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有力支持了彼此发展进步,树立了经济全球化时代互利共赢合作的典范。
交通基建合作提升欧洲互联互通水平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则百业兴”的智慧经验在欧洲得到成功实践。中欧交通基建合作驶入快车道,双方合作助力欧洲特别是中东欧地区互联互通水平快速提升。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的建成通车实现了克罗地亚人民连接南北国土的夙愿,将原本3个小时的车程缩短为几分钟,被克方称为“统一之桥”和“世纪项目”。匈塞铁路将列车设计时速由原来50公里提升至200公里,预计匈塞两国首都之间的旅行时间将从8小时缩短至3小时以内,双城生活理想照进现实。黑山南北高速公路、波黑泛欧5C走廊高速公路等项目极大改善了当地交通安全条件,提高了运输效率,带动了沿线商业及旅游业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企业在欧洲参与建设的多条公路与欧盟和相关国家基建规划相互衔接,形成规模效应,必将显著提升地区互联互通水平,助力完善欧洲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绿色低碳合作加快中欧经济转型速度
绿色是中欧合作的鲜明底色。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也是中欧建立气候变化伙伴关系20周年,双方不仅在全球治理领域协调配合,还在环境、能源、循环经济、水资源等领域合作取得丰硕务实成果,助推双方绿色转型发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近年来中国电动车和新能源电池产业形成对欧投资新一轮热点,拉紧了双方合作纽带。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企业赴欧投资设厂,为当地车企提供本土化支撑,推动双方在绿色转型道路上携手并进。中国企业在波黑、克罗地亚、罗马尼亚等欧洲多国参与的风电、光伏项目助力当地能源结构转型,中方参与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污水处理项目将极大改善当地水环境体系,“小而美”工程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惠民利民工程彰显中欧务实合作温度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国与国之间开展合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起地缘政治博弈或者“去风险”、泛安全化的口号,人民更需要实实在在、可感可及的成果。中国企业投资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从危机和衰败中重生,目前在欧洲港口排名第四,为当地创造直接就业岗位3000个,直接经济贡献超6亿欧元,成为中欧合作的生动写照和共建“一带一路”的典范。2016年,河钢集团并购濒临倒闭的塞尔维亚斯梅戴雷沃钢厂,保障原有5000多名员工就业,并使钢厂连续多年跻身塞主要出口企业之列,“一座钢厂幸福一座城”传为佳话。作为中国企业同中东欧国家合作开展的首个医疗工程交钥匙项目,波黑多博伊“圣使卢卡”医院新院为周边30万居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大幅提升当地医疗卫生整体水平。中国企业的先进技术、施工质量和效率得到欧洲相关国家政府和人民广泛认可,对当地民生福祉的贡献为中欧合作增添了温度。
回首过去,中欧大项目合作之所以成功,根本原因是双方利益契合、互利共赢,重要驱动力是双方产业互补性强、供需匹配度高。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赋能世界。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欧应坚持伙伴定位,加强交往对话,推进互利合作,让更多惠及民生的大项目落地见效,为中欧双方和世界发展繁荣注入新动力。(国际问题评论员 齐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