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上午,阳光洒在马场镇滥坝村村委会前的小广场上。村民们拎着登记本陆续赶来,脸上带着笑意,眼里满是期待。2025年第二季度文明积分兑换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场边村村居环境。贵安新区供图
蒸锅、洗洁精、牙膏……各类实用生活用品整齐摆放,成了当天最抢手的“奖品”。此外,经过严格评选,9户家庭被评为“优秀文明家庭”,在房前屋后卫生、垃圾分类、公共区域维护等方面表现突出,成为全村学习的榜样。
“这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村民马明芝接过奖状时感慨道,“现在大家都比着干,谁家干净整洁谁就光荣。”她还笑着说:“以前家里乱堆乱放是常态,现在孩子都主动收拾屋子,说不能给咱家‘丢分’。”
学习教育以来,贵安新区马场镇持续推动党员干部转变作风、破解难题,全力将学习教育的成效转化为为民办实事、惠及民生的鲜活实践。自推行“文明积分制”以来,滥坝村将积分管理与“两清两改两治理”专项行动、卫生家庭建设深度融合。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热情越来越高涨。
滥坝村2025年第二季度文明积分兑换活动现场。贵安新区供图
如今,村里垃圾乱扔、污水横流的现象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巷道、绿意盎然的庭院,以及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
在松林村,“两清两改两治理”的主题墙画印在了村民心里。“以前墙上都是乱涂乱画,现在全是正能量。”村民冉恒光指着墙画说,“这些年轻人有文化、有想法,画得好,讲的道理我们也听得懂,践行绿色生活,垃圾分类已成为日常自觉。”
返乡青年陈化江成了村里的“墙绘专员”。他原本在外打工,听说村里搞建设,便毅然决定回乡当起了“画师”。“每天早上来,中午回去吃饭,晚上再收个尾。”他笑着介绍自己的工作节奏,“虽然辛苦,但看到村里越来越美,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党员干部和不少群众也纷纷加入志愿者队伍,有的帮忙打底稿,有的协助调颜料,有的站在远处指导构图,共同期待着村庄变漂亮。
另一边的场边村关口新寨,宜居农房庭院改造工程已经完成。“我们当时按每户实际投入费用的50%进行奖补,最高不超过1万元。”场边村党支部书记韩兴华介绍,“不是平均分配,而是鼓励大家多干多得,真正把老百姓变成建设的第一责任人。”
第一批改造从十户开始,张凤文就是其中之一。“当时还有点犹豫,但看到别人家改完后又亮堂又漂亮,我也赶紧动手了。”“围墙修好了,庭院里的花也开了,住着舒服,亲戚朋友来了都说好。”
让我们看到,文明行动的实践,提升的不仅是村庄的外观“颜值”,更是村民的内在“气质”。
贵州省社区教育示范基地——马场镇场边村教学点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社区学习中心(CLC)能力建设项目”实验点。每周教学点里总是座无虚席。“情系故乡”少数民族培训班更是吸引了周边村民踊跃参与。苗歌、布依语、芦笙演奏……一个个传统技艺在这里得以传承与发扬。
“这些课程不仅让我们找回了文化的根,也让孩子们从小了解自己的民族。”向桃桃是村里的委员,也是社区教育的积极推动者。“教育唤醒了村民的文化认同,增强了归属感和凝聚力。”她说。
如今的马场镇,面貌变了,人心齐了,发展也更有劲儿了。“过去是村干部催着干,现在是村民抢着干。”正如滥坝村党支部书记曾凯说的,“大家都知道,村子变好了,受益的是自己。”
这几年,滥坝村发展起了研学产业,越来越多村民成为了研习基地建设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受益者。村民甘文学家把闲置多年的农房收拾了出来,变身手艺木工坊,拿到了流转费和务工收入。处处可见干部群众同商量、一起干的场景。村集体收入两年间从几乎为零到超百万元。
如今,滥坝村农文旅产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大,村里的农副产品也有了更好的销路。“我们村种了800多亩葡萄,光是采摘体验就能把村里的葡萄销售问题全部解决。”曾凯说,今年的葡萄也快成熟了,又会是个丰收年!(金忠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