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财学子社会实践“双向奔赴”见实效

湖财学子社会实践“双向奔赴”见实效

来源:鲁网 2025-07-23 16:3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会计学院“会青春”志愿服务队近日完成在郴州市嘉禾县晋屏镇的实践之旅。十五天的行程,队员们不做走马观花的“客人”,争做扎进田间地头的“主人”。他们以财经智慧与青年热忱,围绕留守儿童关爱、语言能力提升、非遗文化传承、贡米产业升级精准发力,在服务乡村的同时,也重塑着自身的价值观念。

俯身乡土,重塑价值坐标

在宅侯村,队员们经历的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留守儿童清澈而略带怯生的眼神,让“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真切感受到乡村对关爱的渴望。他们精心设计“稻香课堂”,带着孩子们亲手种下绿豆,记录成长,用“一口米缸”对比今昔农耕艰辛,在劳动与思辨中传递珍惜与责任。更将环保理念融入生活细节,把守护绿水青山的种子播撒进幼小心灵。当在村广场升起五星红旗,向孩子们讲述国旗意义时,家国情怀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脚下这片土地深沉的召唤。

图为志愿者教导孩子模拟垃圾分类场景 李钺摄

雷公井村国家级非遗嘉禾伴嫁歌的悠扬旋律,甫口村红军烈士墓前“中国好人”彭子文三代守护的赤诚讲述,更如一场灵魂洗礼。队员们触摸到乡土中国坚韧的文脉与滚烫的信仰,深刻体认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精神家园的重建。这让青年们立志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江山的守护者,让革命精神的火焰在新时代燃烧不息。实践磨砺褪去了浮华,勤俭节约、关爱弱势、扎根基层的务实价值观悄然扎根。

图为志愿者认真倾听彭子文讲述“三代守护”故事场景 胡嘉慧摄

专业砺剑,破解乡村难题

实践成为检验与提升专业能力的熔炉。面对“语言障碍制约贡米外销”的痛点,队员们精准调研,设立“普通话角”,创新设计“场景模拟课”,编撰《贡米销售普通话实用手册》,用语言赋能打通产业“出山路”。

图为志愿者深入村民家中进行调研访问场景 陈翰摄

会计专业的优势在田间地头大放异彩。针对小规模梯田种植效益低的困境,队员们运用专业工具,深入剖析成本结构,提出“联合采购降农资成本”、“引入小型梯田农机提效率”等针对性方案,建立收益模型清晰揭示分散经营瓶颈。更结合推普成果,协助设计融合贡米历史与梯田风光的特色包装,探索电商直播路径,提供从成本管控到品牌营销的“财经智慧”全链条方案。

图为志愿者进行助农直播场景 李钺摄

深耕厚植,双向赋能结硕果

此次活动,成效清晰可感。留守儿童的安全网与成长平台更牢固,防溺水意识深入童心;村民普通话应用能力及销售信心显著增强,“宅侯贡米”品牌的市场语言障碍有效扫除;红色精神与非遗文化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重焕生机,“非遗双进计划”架起城乡文化传承的桥梁。

图为志愿者与宅侯村支书李国红交流贡米产业现状 陈翰摄

对学子而言,观念嬗变尤为珍贵。晋屏镇的青山绿水、梯田米香、古老歌谣、淳朴民风,生动展现了乡村蕴藏的文化底蕴、绿色潜能与特色产业的广阔天地。它有力昭示:乡村,同样是青年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热土。解决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难题,与破解乡村人才匮乏之困,在此找到了结合点——关键在于转变观念,甘于从平凡基层起步,以实干创造不凡。

此次实践,是校地联动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湖财学子以脚步丈量民情,以专业书写担当,不仅将论文写在了晋屏的大地上,更在服务“国之大者”中校准了人生航向。当更多青年怀抱热忱投身乡村,专业智慧与青春力量必将在沃野田畴绘就更壮美的振兴图景。

(通讯员:李钺 李俞蓉 管超男)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