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电赋能振兴路 青春实践谱新篇

绿电赋能振兴路 青春实践谱新篇

来源:鲁网 2025-07-23 16:2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电脉织南网・绿流兴千乡”赴广东调研实践纪实

当七月的骄阳洒满粤北山区的层峦叠嶂,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电脉织南网・绿流兴千乡”赴广东调研实践队来到了韶关乳源这片瑶乡大地。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尚磊,乳源供电局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陈小明,乳源供电局党建部主任蒙平华,乳源供电局生产计划部副经理曾青以及武汉大学“乡村振兴促进”暑期社会实践队队员们齐聚于此,共同探索绿电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用青春的脚步丈量这片兼具红色基因与生态禀赋的土地,在实践中书写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篇章。

红色热土孕能源底蕴,粤北明珠藏发展密码

韶关乳源,这座镶嵌在南岭山脉中的瑶族自治县,不仅承载着厚重的革命记忆,而且在能源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广东电力人才的摇篮,这里早期筹建的发电厂至今仍在稳定运行,为全省电力系统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多类型发电厂的布局,彰显出“能源多样化”的独特优势。在“电能为主,化石为辅”的能源结构指引下,乳源依托瑶族聚居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将“山区特色”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形成了“小、密、多、绿”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格局。从传统水电到分布式光伏,从微电网示范到电能替代工程,这片土地正在书写山区能源革命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新篇章。

实践足迹踏遍瑶乡大地,绿电图景绘就振兴蓝图

走进桂头供电所,光储直柔零碳营业厅的蓝色光伏板在阳光下整齐排列,与地面的充电桩构成闭环能源系统——光伏电力优先满足营业厅日常用电需求,盈余电量可存储于储能设备;在电网供电中断时,充电桩能通过车网互动技术吸收电动车电能,反向支撑周边居民应急用电。厅内智慧控制面板上,光伏发电量、储能状态、电网交互数据实时刷新,一旁的传统维修工具箱却擦拭得锃亮。“保留实体营业厅,就是为了让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能踏实缴费。” 工作人员的话语道出服务初心,也守护着这份跨越技术鸿沟的便利。

水源宫一级电站的智能化改造现场,新接入的智能监测终端与原有机组无缝衔接。技术人员通过终端反馈的预警信息开展针对性巡检,让山区小水电在区域微电网中持续发挥“压舱石”作用——在用电高峰时段补充供电缺口,在电网波动时稳定电压频率,为乡村生产生活用电筑牢可靠性根基。

乳源新会线的水光储微电网,在山谷间编织起一张绿色能源网。上游的小水电站提供稳定基荷,岸边的光伏阵列根据日照灵活调整出力,两者产生的电力汇入储能站,通过智能控制系统按需分配。这种“水光互补”模式,配合台区互联技术,让线路供电可靠性大幅提升,成为“山区智能电网建设”的生动注脚。

雕子塘村的农产品展示馆内,队员们与瑶族阿婆围坐交谈。竹篮里的茶叶、菌菇等山区特色农产品散发着清香,阿婆笑着细数变化:“以前加工茶叶靠烧柴,烟熏火燎还麻烦;现在电网稳了,电动炒茶机方便又干净,收入也跟着涨。” 话语里的满足,正是产业振兴与能源保障共同浇灌的幸福之花。

乳源鳗鱼场的光伏基地里,200 亩光伏板如蓝色地毯覆盖鱼塘上空。“上面发电、下面养鱼,一亩地两份收益。”基地负责人介绍,光伏电力直接供应场内增氧机、水泵使用,余电还能上网增收,这种“渔光互补”模式既节约土地,又守护了生态,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具体的实现路径。

盘王纪念馆内,瑶族特色的西兰卡普织锦在展柜中静静陈列。靛蓝丝线绣出的太阳、山峦、河流纹样,是先民对自然的敬畏;旁边的瑶族长鼓、银饰等器物,传递着“盘王传说”的文化密码。墙上的图片展示着瑶族婚俗、节庆等传统习俗,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这个民族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基因,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深层联结。

团日活动凝聚青春力量,校企同心共话未来担当

7月19日15时,乳源供电局三楼会议室里,“绿电・青春・振兴” 主题团日活动如期举行。活动伊始,全体人员奏唱团歌,在庄严旋律中凝聚青春共识。团歌毕,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团委副书记(学生)郑敏以“薪火相传七十载:在实践中读懂武大电气的专业初心”为题作主题宣讲,回溯了学院学科与电力工业同频共振的成长历程。随后,广东实践队 2 队队长杨源朝带来“以青春之力,传绿电薪火,助乡村振兴”主题宣讲,分享实践感悟时谈到:“从桂头供电所到雕子塘村,我们切实感受到绿电不仅是技术,更是乡村振兴的‘催化剂’。”

乳源供电局青年代表的发言聚焦实践:“我们正在试点‘小水电+光伏+储能’多能互补系统,未来还计划探索与分布式光伏结合的低碳化建设,让清洁能源更好服务烤烟房等特色产业。” 自由交流环节,队员们围绕“微电网经济性平衡”“山区电网人才需求”等话题提问,思想碰撞间,“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愈发清晰。

随后,实践队指导老师、武汉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尚磊总结发言,他对本次团日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强调青年要政治过硬,怀揣使命、责任与担当,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结合乳源“水电之乡”的特点,他鼓励同学们积极实践,深入研究小水电组网、光储直柔等技术在乡村高质量发展中的应用,将专业所学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力量。

最后,韶关乳源供电局陈书记进行总结。他提到,韶关与郴州、赣州构成革命老区三角地带,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陈毅元帅在梅岭写下《梅岭三章》便发生在这里。同时,韶关在电力发展方面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筹建的发电厂至今仍在运行,为广东电力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能源多样化发展特色显著。他感谢尚磊老师及武汉大学师生的到来与交流,认为此次校企联动开阔了双方的眼界,希望未来能进一步加强合作。他还期待青年学子们能刻苦学习、勤于实践,成长为又红又专的接班人,在未来的电力系统建设中贡献力量,甚至成为同事,共同为能源事业和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离开乳源时,夕阳为光伏板镀上金边,水电站的尾水滋养着稻田,瑶族村寨的传统民居在暮色中若隐若现。两天的实践,从技术创新到民生改善,从电力人的坚守到瑶胞的笑脸,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振”,是电网更稳的“稳”,是产业更旺的“旺”,更是青春与土地的“双向奔赴”。

正如尚磊老师所言,青年要“有使命责任和担当,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乳源的实践让队员们明白,绿电赋能振兴的路上,每一度电都连着万家灯火,每一项技术都藏着民生温度。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感悟,把专业所学转化为实践力量,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撰稿: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