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11日,南通大学文学院“铭史承魂”社会实践团队在南京开展历史主题实践。团队先后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进行实地学习,并采访现役及退役军人,旨在通过历史现场教学与当代使命对话,深化青年对历史传承的理解。
历史现场的沉浸之旅
图 1 南京大屠杀史馆遇难同胞纪念馆实践图片 袁籽言供图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同学们怀揣着无比沉重的心情,依次参观了史料陈列厅、“万人坑”遗址、和平公园等主题展区。展馆中陈列的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影像资料和实物证据,如同无声却最有力的控诉,将1937年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真相——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暴行——血淋淋地呈现在同学们眼前。在遇难者名单墙前,实践队员们神情肃穆,集体默哀,以最庄重的态度铭记住了这段血的历史,让每一个名字都成为心头的烙印。
图 2 实践团实践合照之一 袁籽言供图
行程的下一站是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在这里,同学们列队肃立,怀着无比崇敬之情,将象征纯洁与哀思的白色菊花轻轻献于碑前,向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致以最深的缅怀。随后,当团队行至镌刻着《义勇军进行曲》全文的汉白玉石板前时,队员们不约而同驻足凝视。在无声的默唱中,国歌的每一个铿锵字句都仿佛化作奔涌的浪潮,激荡着每个人的爱国情怀,将革命先辈的呐喊与信念直抵心灵。参观过程中,大家认真记录,积极讨论,纷纷感慨道:历史绝非尘封的故纸堆,而是照亮前路的永恒火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必须牢记苦难,以此砥砺前行,切实砺行自己的青年使命。
7月11日,带着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雨花台烈士陵园实践后的深沉思考,南通大学“铭史承魂”实践团专程拜访了陆军预备役第一基地的现役军人王璨与退役军人孙志林。此次访谈的核心目的,在于搭建一座连接沉重历史记忆与鲜活当代使命的对话桥梁。 团队期望通过这位身处国防一线的军人视角,探寻“铭记历史”如何具体转化为“担当当下”的行动,以及历史精神在新时代如何被生动诠释,从而让“铭史承魂”的实践主题从历史的回响真正落地为现实的行动指南。 这不仅是实践环节的自然延伸,更是深化主题理解的关键步骤。
两代军人的精神接力
图 3 采访现役军人王璨 李雅哲供图
访谈中,王璨深刻指出,“‘铭史’绝非简单的历史复述,其核心在于‘对历史精神的当代诠释’”,而真正的“承魂”,则要求青年“将个体价值的‘实现自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以‘奉献祖国’为归宿”。他寄语大学生:“在新时代的战场上,你们不要胆怯,要在各个领域去拼去闯,为国争光。” 这番肺腑之言,为大学生带来了深刻感悟: 一是王璨的亲身实践与洞见,将书本和纪念馆中抽象的历史精神,升华为可触摸、可效仿的鲜活传承,使其变得具体而真实;二是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无论身处何种职业,都肩负着新时代赋予的独特使命与挑战,关键在于青年必须自觉“构建起强烈的担当意识”。王璨关于“新时代战场”的阐述,更拓宽了他们的视野,领悟到爱国奋斗在和平年代的多元实践形式,点燃了在各自领域勇于探索、拼搏奉献,以实际行动“承魂”报国的斗志。 这次访谈,成功架起了历史认知与时代责任的桥梁,让青年们对“铭史承魂”的时代内涵有了更深的认同,并获得了明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图 4 采访退役军人孙志林 李雅哲供图
此外,实践团队还采访了退役老兵孙志林老先生,他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35155部七连战士。七连,这支从抗日烽火中走出的英雄连队,历经大小战役90余次,英雄辈出。1984年,七连官兵在老山前线浴血奋战163个昼夜,坚守阵地,毙伤敌167人,未失寸土,铸就了“钢铁阵地”的威名。在采访中,孙老的讲述没有华丽的辞藻,甚至有些片段零碎、停顿,但字字句句都浸染着硝烟与血泪,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与情感。他颤抖的手、湿润的眼眶、时而激动时而低沉的语调,比任何精心组织的语言都更能传递那场战争的残酷、战友的深情以及七连“钢铁阵地”背后不朽的忠诚与担当。这份朴素的记忆,正是英雄精神最真实的回响,深深扎根在青年们为国家为社会的忠贞热血之中。
此次活动,足迹踏过承载国殇的纪念馆与象征英魂的烈士陵园,对话了肩负时代责任的军人,不仅深化了同学们的历史认知,更在每个人心中点燃了炽热的爱国情怀与强烈的社会担当。团队成员一致表示,必将将这份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以青春之我的奋斗姿态,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成果,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担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讯员:刘研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