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江的晚风掠过汉昌街道时,总爱在“天天便利店”的玻璃柜前打个旋儿,柜台后那位笑容温煦的店主朱四清,正与街坊熟稔地打着招呼。然而,当人潮退去,她悄然从抽屉深处取出一册略显旧色的笔记本,指尖划过纸页,仿佛触摸到另一个宁静而饱满的世界——那被茶米油盐浸染的指尖下,正悄然流淌出未曾熄灭的文学星火。
方寸柜台天地阔,一隅小店续墨缘
朱四清生于1972年,1990年进入供销社系统工作。她曾在三尺柜台后见证了小城变迁与人情冷暖,那些在供销社柜台前絮叨柴米油盐的乡亲,那些用布票粮票换走生活必需品的粗糙双手,那些饱含期待又偶尔失望的眼神,都成为日后她笔尖下流淌的鲜活素材。她曾在日记中写道:“供销社的玻璃柜台,映照过几代人的悲欢,它是我观察人间的第一扇窗。”
2020年,朱四清从供销社退休。习惯了与人打交道的她不愿骤然沉寂,于是申请了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在熟悉的汉昌街道开起一家小小的便利店。这方小小的天地,既延续了她与烟火人间的血脉联系,又悄然孕育着另一颗种子的萌发——内心深处那份对文学始终不熄的热爱,终于迎来破土而出的时刻。
烟火人间皆入韵,笔端绽放生活花
朱四清的文字,从不是凌空蹈虚的吟唱。她笔下流淌的,是街巷里弄最本真的呼吸与脉动。她深情凝望那些走进店门的面孔:老主顾皱纹里深埋的沧桑故事,孩子攥着零钱买糖时明亮的眼眸,邻里间絮絮叨叨的日常悲欢……这些鲜活的市井图景,都成为她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她的散文《平江,这方热土》,深切描绘了她对家乡的热爱,汨水悠悠,一脉墨香与稻浪交融的魂魄在此奔流不息。它映照过三贤文魄的孤光,承载过将军肝胆的热血,如今正托起新城灯火,将千年风骨化为大地不息的脉搏。她的诗歌《已逝的温暖》以烟雨江南为幕,用落花扁舟织就思念的网,在氤氲的诗意中,将追忆抽成丝线,却系不住时光里渐远的温暖,徒留怅惘在字里行间荡漾。
笔耕不辍,朱四清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平江文学》《长江信息报》《海外文摘》,甚至更广的文学园地。当烟草公司的客户经理在报刊杂志偶然瞥见熟悉的名字,惊讶地来到小店拜访求证,她只是淡然一笑:“写着玩的,记录点身边事罢了。”然而那些墨香浸润的铅字,早已为平凡铺面镀上一层温润光芒。
(朱四清参加平江作家协会表彰大会)
金叶为基文作翼,平衡处见真性情
“在柜台边写写画画,常被街坊笑问:‘老板娘,记账要费这么大工夫?’”朱四清忆及过往,眼中带着温润笑意。她未做辩解,只是将那份旁人眼中的“奇怪”默默坚持下来。无数个深夜,当城市陷入沉寂,白日喧嚣归于平静,她便在灯下摊开稿纸,让心中涌动的万千思绪化作笔下的涓涓细流。烟草气息与油墨的清芬奇妙地交织,在寂静夜晚里弥漫开来,成为她灵魂的独特印记。
经营好一方小店与守护心中文学田园,在朱四清身上并非割裂的两端,而是生命之树开出的并蒂双花。她深谙“金叶”是生活的根基,唯有店铺经营稳健,方能为精神飞翔提供坚实依托。在烟草公司客户经理的指导下,她用心打理生意,对品牌特性如数家珍,服务热情周到,在街坊邻里中赢得了口碑。这份勤恳务实,正是她能够安心沉浸于文字世界的底气。
“生活与创作,本无需刻意划界。”朱四清如是说。她在整理货架的间隙构思诗句,在算账的空档推敲词句。生活的责任与热爱的自由,在她身上达成了奇妙的和谐共生。她将经营中洞悉的人情冷暖、世事变迁,内化为创作的深刻养分;而文学赋予她的沉静气质与敏锐共情,又润物无声地反哺于日常经营,让她更能理解顾客所需,使这方小小空间始终洋溢着令人安心的温情。
(朱四清整理柜台)
诗意栖居启邻坊,微光照亮凡俗心
朱四清的存在,如同一颗投入社区湖面的石子,漾开层层诗意涟漪。街角小店悄然化身微型文学驿站,一些熟客知晓她的“副业”后,常带着好奇或敬意前来交流。她慷慨分享自己的作品剪报,鼓励对文字有兴趣的年轻人,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如微光般照亮了周围的心灵。她的小店,早已超越单纯买卖场所的范畴,成为街巷中一处散发着独特精神气息的文化角落。
“朱老板的故事让我明白,生活再忙碌,心里总该给热爱留个位置。”常来买东西的年轻上班族如是感慨。朱四清以自身的存在证明,诗意并非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它就生长在认真生活的每一寸土壤里,在柴米油盐的缝隙间执着萌发。
当暮色渐合,为小店镀上温柔余晖,朱四清轻轻合上笔记本,又将新到的货品仔细码放整齐。柜台内外,是现实营生的稳妥秩序;纸页之上,则是心灵自由翱翔的无垠天空。烟火人间中,最坚韧的诗意,往往诞生于那些未被庸常磨灭的灵魂;正是这些微光不息的坚守,才让平凡世界有了抵抗沉沦的底气。
(谢明慧)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