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11日,一支由河北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组成的“三下乡”团队“红烛燃情护童梦 理论铸魂振乡村”实践团,前往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田村、马荒村、马村、章里集村四个村落,对当地留守儿童现状开展了一场“问卷+访谈”形式的调研活动。
“纸上的思政课,不如泥土里的实践课。”本次团队创新调研模式,围绕留守儿童生活、心理健康、成长需求展开探索,由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教师参与访谈,让“大中小思政一体化”从理念落地为生动实践。
姚和霞老师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一对一访谈
四天里,团队与91名留守儿童、50余位监护人及乡村干部深入交流。当被问及“难过时向谁倾诉”,许多孩子默默摇头;在问卷“未来想做什么”的题目中,不少儿童写下了进厂打工的愿望;进行访谈时,年长监护人指出孩子沉迷电子产品但自己不敢加以管教。这些发现让队员们意识到:留守儿童不仅需要物质支持,更缺乏心灵的陪伴与思想价值的引导。
顾瑶院长与留守儿童一对一访谈调研
师生对问卷填写进行指导
留守儿童的成长状态与乡村发展息息相关:怎样弥补亲情缺失对心理成长的影响?如何系统化、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这些问题的答案,正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的基础拼图。
调研之外,团队更注重用行动传递温度。指导老师武君如带领团队成员们将提前分类打包好的学习文具及生活用品分发到每位家长和孩子的手中,一个个淳朴的笑容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为日后深入探寻留守儿童关爱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武君如老师带领团队学生整理打包物资
临漳县作为劳务输出大县,留守儿童问题较为显著。河北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顾瑶,指导团队师生在复盘会议上总结前期工作,剖析实践与计划偏差,聚焦问卷设计、数据获取等问题优化方案,明确后续方向,为精准帮扶留守儿童、深化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实践及正式调研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参会人员作总结发言
此次三下乡活动,既是高校学子深入基层、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也是一堂融合乡村振兴、思政教育与爱心帮扶的“大思政课”。未来,这支团队将持续跟踪当地需求,推动调研成果转化,让青春力量真正扎根乡村、护航成长,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高校智慧。
“红烛燃情护童梦 理论铸魂振乡村”实践团小分队合影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