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水陆并行、河街相邻”,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尽显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近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来源:新华社 2025-07-23 09:2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水陆并行、河街相邻”,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尽显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2023年7月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

街区入口处展厅的展板上,一幅刻制于南宋年间的《平江图》,清晰展示着古苏州的平面轮廓和街巷布局。习近平总书记走近前,仔细察看。

城门排列、街巷纵横、水道交错,千百年时光宛若在这里定格一般,诉说着江南文脉的深厚底蕴。

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从春秋伍子胥建阖闾大城至今,古城苏州走过2500多年。全长1600多米、占地约116.5公顷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被称为“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

沿着街区的石板路,总书记走进古街巷。在街边一家商铺内,总书记见到了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建英。

一架绣绷、一副眼镜、一枚钢针、一缕丝线,深研刺绣技艺40多年的卢建英心静如水地飞针走线,一幅“太平鸟”图案栩栩如生。

“这样一个作品,要花费多长时间?”总书记问。

“有的要一年。”卢建英说。

“中华文化的传承力有多强,通过这个苏绣就可以看出来。像这样的功夫,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总书记感慨道。

如今,这个绣娘世家有了第四代传人。“妈妈常说,人有一股劲,绣出的东西就有力量。”卢建英的女儿潘乃舒说。

千年古城,青砖黛瓦间,皆是历史传承。

当地负责同志告诉总书记,苏州有昆曲、古琴、宋锦、缂丝、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苏州端午习俗、碧螺春七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江河边、大樟树下,一曲《苏州好风光》,韵味悠长。总书记饶有兴致地同大家一起观看表演。

“住在这里很有福气,古色古香,到处都是古迹、到处都是名胜、到处都是文化。‘百步之内,必有芳草’,这句话可以用在这里。”总书记同大家说。

留住古城的“形”,延续内在的“神”,彰显民族的“魂”。

这次考察中,总书记深情嘱托:“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总书记的九个字为我们指明方向。传统文化与新兴技术携手,是落实总书记要求的最新探索。”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朱依东说,近日,CIM+数字“孪生古城”平台正式上线,突出古城保护原真性的同时,更能突出城市更新的科学性。

站在平江路上远眺,北寺塔守护着老城的天际线,“东方之门”开启了发展的新空间,构成一幅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历史感与未来感交织的新“姑苏繁华图”。

岁月流转,时移世易,平江路风华依旧。遵循总书记的嘱托,这里正成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生动现场,续写“人文鼎盛、经济繁荣”的新篇章。

策划:张晓松

主编:赵超、吴晶晶

记者:蒋芳、叶昊鸣、鞠鹏

视觉|编辑:谭谟晓、张惠慧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责任编辑:涂恬】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