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绿色合作共创美好未来

当前,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中欧之间,也是整个国际社会的共识,而推动绿色转型与能源革命是必由之路。

中欧绿色合作共创美好未来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22 18:4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也是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第5年。中国和欧盟作为《巴黎协定》的缔约方,始终努力推动减排,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行为体。当前,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中欧之间,也是整个国际社会的共识,而推动绿色转型与能源革命是必由之路。

多年来,中国持续推进绿色转型,从战略、政策、技术、产业、消费等方面谋篇布局,成为全球绿色转型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全球技术革命与竞争的暴风骤雨中,中国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淬炼出“真功夫”,逐步成为全球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大国,产品远销世界各地。随着中国产业技术迭代升级,中国企业不断向海外“走出去”,中国电动车和新能源电池产业形成了对欧洲投资的新一轮热点,进一步拉紧了双方合作纽带,为中欧在绿色低碳领域合作提供了强劲动力。

凭借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友好的外商投资政策,匈牙利、斯洛伐克等中东欧国家率先成为中国新能源企业进入欧洲的试验田和桥头堡。这些国家同中国的经贸合作模式也从单纯贸易往来,逐步拓展到技术研发、产业投资、标准制定等更广阔领域,带动了电动车、光伏产品、储能设备等领域双边务实合作蓬勃发展。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领军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在匈牙利投资兴业,总投资额达到170亿欧元。其中宁德时代计划投资73.4亿欧元在匈牙利建厂,建成后有望成为欧洲最大的动力电池工厂,业务将辐射宝马、奔驰、大众等知名汽车制造商。宁德时代、烽火通信、亿纬锂能、华友钴业在匈牙利的项目不仅涵盖了电池生产、零部件制造,还延伸至整车组装,形成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集群,不仅促进匈牙利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完善,也强化了匈牙利在欧洲产业链中的地位,并助力其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表示,得益于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深度参与,匈牙利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动汽车生产国。

中国和斯洛伐克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也是中欧绿色发展合作的生动实践。双方充分发挥在清洁能源技术、产业和市场方面的优势互补,在光伏发电、电动汽车等多领域合作成果丰硕。2024年,斯洛伐克总理菲佐访华期间,双方签署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强调两国将大力加强在新材料、新基建、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等绿色发展领域合作。中国新能源电池企业国轩高科已同斯洛伐克经济部签署投资协议,拟投资12.3亿欧元在斯洛伐克设立电动汽车电池厂,该项目也将成为斯洛伐克历史上第二大投资项目,有望带动一批电动产业链上下游生产商来斯投资兴业。吉利集团收购的沃尔沃汽车在斯洛伐克设立了欧洲第三家制造工厂,届时将实现纯电动汽车的本地化量产。

除了对投资国经济的带动作用,中国新能源企业在中东欧国家投资还惠及民生建设,促进当地就业,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改善能源供应结构。宁德时代、比亚迪、蔚来等电动车及新能源电池企业在匈牙利布局新能源产业链,已先后带动当地就业超3万人,未来该数字还将进一步扩大。中国企业还为当地企业带来先进的电动汽车技术和生产工艺,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帮助本土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并将通过技术培训、校企合作等方式协助培养当地新能源技术人才,为中东欧地区未来长期产业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同中东欧国家的新能源合作始于共同的发展需要,成于互补的产业优势。这些生动案例体现出,同中国开展绿色合作不仅有利于中东欧国家加速能源转型,更让“中国技术”与“欧洲市场”形成互利共赢的绿色发展模式,搭建起中欧绿色发展的坚实桥梁。2019年12月,欧盟提出“欧洲绿色新政”,以系统性政策框架推动欧洲率先成为首个“气候中和”的大洲。该战略既是欧盟的绿色转型蓝图,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标杆。随着欧盟绿色新政与中国双碳目标的深入对接,中欧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碳交易市场机制共建、绿色基础设施联通等领域合作潜力正加速释放,中欧绿色合作进入了广阔新阶段。

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十字路口,中国与欧洲的绿色发展合作不仅关乎两大经济体的转型升级,更承载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使命。从阿尔卑斯山到长江三角洲,无数绿色发展的故事正在上演。这些故事深刻告诉我们,当东方智慧与西方经验相遇,当中国速度与欧洲质量结合,就能创造出改变世界的力量。在这条充满希望的绿色之路上,中国与欧洲不仅是同行者,更是引领者。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与欧洲将继续携手并肩,以绿色合作为纽带,共同打造更加清洁、更加美丽的地球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的宝贵遗产。(国际问题评论员 路衡)

【责任编辑:李朋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