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7月22日长沙讯 过去,环卫人手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分类意识不强;如今,白墙黛瓦,绿树掩映,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垃圾分类存放……一个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点缀在星沙的山水之间。
江背镇五福村。
近年来,长沙县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小切口”入手,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通过激发“民觉”、倡导“民治”、实现“民享”,绘就出一幅村容村貌美、乡风文明旺的乡村新图景。
基础设施筑基,垃圾分类成日常
在果园镇花果村,随处可见“小蓝桶”。出门的时候,将垃圾分类放入对应的桶内,已经成为了花果村居民的日常。
果园镇花果村。
“以前家门口堆满杂物,现在村里统一规划,家家户户种花种菜,环境好了,住着舒心!”花果村村民李大姐指着自家庭院里的月季花,脸上洋溢着笑容。
近年来,长沙县积极推进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均衡化,在全国首创农村垃圾分类“四蓝”体系,配置“蓝桶”37.08万个、“蓝车”1074台、镇级“蓝屋”13个、村级“蓝屋”156个、县级蓝岛2个,实现农户垃圾收集分类化、村镇二次分拣精细化、县级集中处理资源化。
“我们按照‘城乡一体、服务均衡,全民覆盖、普惠共享’的原则,将农村清扫保洁和垃圾治理纳入政府公共服务内容,推动农村环境卫生公共服务改革。”长沙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每个村里还建设有分类明确、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村级资源分拣中心,对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以及有害垃圾做到日产日统计,进行科学分类处置。
人居环境整治非一时之力,需久久为功。在黄兴镇金凤村,许多村民都自觉地将垃圾送到村里的垃圾分拣站。“送过去的垃圾可以换取纯净水。垃圾少了,村里的环境也越来越好了!”村民杨先生说。
据悉,今年以来,黄兴镇创新实施“积分制管理”,将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村民通过参与垃圾分类赚取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长效机制。
“村里每月还开展卫生评比,积分高的家庭能上‘红榜’,大家积极性特别高!”金凤村环保专干卢锭介绍,通过制度创新,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乡村环境实现从“一时净”到“持久美”的跨越。
源头减量创新,庭院消纳变废为宝
茄子皮、玉米秆、空心菜梗……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废弃物,经过粉碎机和造粒机加工,变成了鸡鸭鱼虾的“营养餐”。
“以前这些废弃物,要么堆着发臭,要么一烧了之,现在都利用起来了。”北山镇北山村村民李兆林说,这套设备不仅让他的70只鸡、4亩鱼塘能吃上有机饲料,还实现了垃圾减量。
“邻里晓得我有这个机器,有时候还把自家的秸秆什么的送来给我咧。”李兆林表示,等到气温降低后,这些红薯藤、南瓜藤做出来的饲料可以喂鱼,延长生长期。
就在不远处,村民黄介的菜园里,新建的积肥池正在将厨余垃圾转化为有机肥,用来滋养果园和菜园,减少菜园枯枝藤蔓的焚烧现象。在北山村,“湿垃圾基本不出村”已成为现实。
“我们都养成了垃圾分类和减量的习惯,也能明显感觉到环境在一天天的变好,”黄介告诉记者。
职业队伍护航,智慧管理提质增效
漫步江背镇五福村,草塘墈河穿村而过,“金银坝”流水潺潺,微风拂过,碧波荡漾。平坦整洁的道路串联起错落的农家小院,勾勒出一幅“村净、景美、人和”的田园画卷。这焕然一新的乡村风貌,正是该村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的显著成效。
江背镇五福村,“金银坝”流水潺潺。
过去的五福村部分路面因年久失修出现破损开裂,不仅影响道路沿线环境卫生,也给村民出行带来不便。为解决这一民生问题,五福村积极向上级争资争项目,支村“两委”和党员代表上门与村民谈心,发动村民筹资筹劳。2024年,五福村共计完成公路拓宽及“白改黑”30余公里,为群众的日常出行提供了便利。“现在村里是大变样,环境越来越好了,还硬化了路,确实给老百姓办了实事了。”提及村里的变化,五福村村民王大爷喜不自胜。
在金井镇,只见户户农家窗明几净,条条柏油马路直通家门……为了提升环卫质效,金井镇率先推行环卫服务改革,打造“智慧环卫一体化管理平台”,装备升级智慧保洁车,搭载GPS定位系统,实时定位,自动规划最优路线;管理模式突破镇村界限,构建“云端调度+网格响应”新体系,从问题发现到处理全程在线。运行至今,问题处理效率提升20%,垃圾清运成本下降30%。
在长沙县,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正走向全域规划、全域提升,全民参与热潮不断升温,长效管护机制加快形成,村民安居乐业的民生幸福曲线正在不断上扬。目前,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村占比为100%,生活垃圾行政村无害化处理覆盖率100%,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得到有效落实,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日报湖南记者站 何纯 朱友芳|刘思源 邬振 喻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