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党和政府,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了一把,让我们一家的日子又有了奔头。”宁夏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西干村村民马某玲看着病情趋稳的丈夫和安心上学的孩子们,言语间满是感激。
一年前,她的丈夫马某红罹患重病,16万元手术费几乎压垮这个五口之家。如今,这个曾濒临破碎的家庭不仅走出困境,还在政策的扶持下重焕新生。
这温暖的转变,源于西干村坚持“一户一策”的精准帮扶。了解到马某玲家的困境后,村干部迅速将其纳为“因病突发严重困难监测户”,一套“量身定制”的帮扶方案随之落地,除了为马某红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及医疗保险缴费补助,为其小女儿申请“雨露计划”补助。同时,落实帮扶资金10000元为其购入8只羊,并联络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现在我们可以自己养羊了,不用再等着政府送钱送物,心里踏实多了。” 马某玲说。
记者了解到,西夏区整合政策资源与帮扶力量,针对风险类型和群众需求,坚持“精准滴灌”,采取“综合保障减支出”的保障式与“扶志扶智增后劲”的开发式相结合帮扶举措,既开准拔除穷根的“药方子”,又做好“扶上马、送一程”的后续跟踪,形成覆盖全面、保障有力的民生安全网,让政策暖流浸润每个需要守护的家庭。
同样的温情也出现在二十余公里外的贺兰山西路街道同阳新村,村民海某花2021年其丈夫海某杰因车祸致残后,海某花一家曾被医疗费和学费压得喘不过气。“驻村工作队不仅帮我们通过法律援助追回12万元赔偿金,还帮助我在村委会找到了公益性岗位的工作,每月除了能领工资,还能去扶贫车间打零工。”海某花笑着说,“我们现在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在兜底保障“输血”帮扶的同时,西夏区更注重强化“造血”功能,激发困难群众内生动力。针对养殖困难户的特性,西夏区每年不仅为其申请养殖补贴,小额信贷、富农贷等金融政策支持,还免费发放腐蚀肥、提供种养殖技术指导培训。
在兴泾镇兴盛村,曾因缺乏技术难以发展产业而致贫的养殖户马某明一家,在西夏区乡村振兴局提供的专业技术培训和精准养殖指导下,逐步掌握了科学养殖方法,发展起了庭院经济。目前,肉牛养殖规模已扩大到了14头,还种植了3栋蔬菜大棚,预计今年收入将实现10万余元。这是西夏区落实“一户一策”精准帮扶的典型案例。
西夏区坚持因人因户施策,对不同类型的困难群众量身定制方案:对有劳动能力的,突出“多干多补、少干少补”的激励导向,通过产业扶持、就业帮扶、金融信贷等开发式举措激发内生动力;对弱(半)劳动力,侧重庭院经济、公益性岗位等“造血”方式;对无劳动能力的,则用足社会综合保障政策,兜牢民生底线。
兴盛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张维宏说:“这些困难群众每一家的情况都不一样,我们不能‘一刀切’,得像量体裁衣一样,确保政策精准落地。”(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胡冬梅 摄影 孙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