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咸丰县曲江镇高山羊村,烟田深处的绿意间点缀着忙碌的身影。烟农彭勇正和家人采收烟叶,曲江镇烟叶收购站技术员黄师傅蹲在田埂边,拿起一片刚摘下的烟叶细细查看。“黄师傅,你瞅瞅这片,能进烤房了不?”彭勇带着期盼凑近询问。
黄师傅捻了捻叶片,笑着把烟叶递向他:“你这下部叶好得很!叶片微微落黄,叶脉泛白,摸起来带点枇杷叶似的绒毛感,正是采收的最佳时候——看来你现在判断越来越准了。”他又指了指旁边的烟株,“这些还太青绿,叶面紧绷,再等等才行。采烟叶,就得‘刚刚好’。”彭勇黝黑的脸上立刻绽开笑容:“看来我没看错,心里就有底了!”
烟叶采收仅是第一步,烘烤才是决定烟叶品质的关键。在烟农洪爱华使用的密集式烤房前,技术员老杨正用电子测温仪监测温湿度。看着设备上跳动的数字,洪爱华感慨道:“以前烤烟全凭经验盯炉火,整夜不敢合眼。现在设备能看清烤房里的情况,就是这温度总变,我有点不踏实。”
“这就像蒸馒头,”老杨指着仪表盘打了个比方,“一开始得大火让馒头发起来,对应烟叶的‘变黄期’;中间稳火蒸透定型,就是‘定色期’;最后小火慢烤出筋道,正是烟叶的‘干筋期’。现在设备能精准控湿球温度,烟筋烤得透,烟味才醇和,你尽管放心。”洪爱华望着烤房,眼里满是踏实:“能睡安稳觉,还能烤出好烟,这技术真是送到心坎里了!”
另一处烤房外,技术员覃仕伟正和烟农姚孟国检查刚出炉的烟叶。他拿起一杆烟叶,翻看着色泽与叶脉,又捏了捏叶片韧性:“老姚你看,这种颜色均匀棕黄、主脉干脆易折的,就是烤得刚好的。要是颜色发暗、摸着发软,就是湿球温度没控好,容易‘挂灰’,香气跑了,收购时价钱也要受影响。”
姚孟国边听边拿起烟叶比对,连连点头:“原来是这样!以后出炉前我也得多看多摸,可不能白忙活。”
“烟叶是烟农的心血,更是产业根基。”曲江镇烟叶收购站站长姚浩常穿梭在田间和烤房群,谈及今年烟叶生产,他话语朴实却坚定,“今年我们就拼‘早’和‘实’:技术早下沉,措施早落地。从精准采收指导,到密集烤房推广、三段式烘烤工艺落实,环环相扣,就是要让烟农的汗水变成真金白银。”
他望着连片烟田和整齐的新式烤房介绍,镇上已新建和改造20座密集烤房,烘烤能力提升近三成。“只要烟叶质量上去了,收购时我们一定严格执行优质优价,让好烟叶卖出好价钱,让乡亲们实实在在增收。”
眼下,曲江镇的烘烤季已拉开序幕,新烤烟叶的醇香弥漫在烤房周围,也映在烟农舒展的眉宇间。技术像春雨般精准滴灌,服务扎根田埂,干群携手把青葱烟叶淬炼成富民“黄金叶”。待到秋日收购开秤,这山乡的醇香,终将在公平秤的起落间,化作乡亲们更灿烂的笑容,和一年更踏实的幸福。(田桄华)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