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赤子”塞罕行:在绿色奇迹里,让青春与信仰相遇

“青山赤子”塞罕行:在绿色奇迹里,让青春与信仰相遇

来源:鲁网 2025-07-22 16:3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的 “青山赤子” 实践队:段力文、施苏倪、陈奕、郑云升、李婕、何茜懿、段盈帆、郭可铭、严冉、董小茹一行十人,于 7 月 7 日至 11 日踏上了塞罕坝这片承载着绿色奇迹的土地,开启了一场震撼心灵的实践之旅。这绝非一场普通的行程,而是一次与绿色史诗深度交融的灵魂对话,每一步都满含着感动与对使命的新认知 。

历史印记,触动初心

初见塞罕坝,展览馆昏黄的灯光下,“六女上坝” 照片中姑娘们裹着臃肿棉袄、睫毛沾着风沙却依旧明亮的笑容,与展柜里磨穿底的胶鞋形成强烈冲击 —— 鞋帮上的沙砾仿佛还带着当年踩在冻土上的重量,“献了青春献终身” 的标语斑驳如岁月的皱纹。队员们瞬间读懂,课本里 “艰苦创业” 四字,是前辈们用冻裂的双手、磨破的衣衫,蘸着汗水与霜雪写就的。这让来自电子与光学工程、柔性电子领域的队员们更加明白,科研与实践的初心,正与前辈们 “扎根荒漠” 的坚守一脉相承。

转至王尚海纪念林,夕阳透过松针洒下光斑,触摸松树粗糙的纹路,队员们仿佛在数那些凌晨栽苗的星子 —— 从成活率 10% 到 99% 的奇迹,

藏着多少个冻紫的黎明、多少双寒风中取暖的手?风过松涛里的隐约笑声,更让大家暗下决心:电子与光学、柔性电子学领域的技术研发,何尝不是另一种 “荒漠造林”?前辈们种下有形的树,我们要用专业知识培育守护绿色的 “技术之树”,让每一次传感器的精准探测、每一套算法的优化升级,都成为延续这份坚守的力量。

技术赋能,守护林海

在防火指挥中心考察时,队员们敏锐发现无人机系统存在 “炊烟误报为火源” 的问题。依托电光柔院在相关领域的技术积累,大家结合专业知识提出系统性优化方案:引入 SWIR(短波红外)传感器增强烟雾穿透能力,构建热源温度梯度模型精准区分山火与炊烟,同时尝试用基于光传感器的视觉火源识别算法辅助定位火源。这些方案旨在让守护林海的 “眼睛” 更精准,也是队员们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力量的生动体现。

绿色实践,深化认知

七彩河光伏电站中,蓝色光伏板阵在草原上铺开,板下金莲花绽放,牛羊在板间空隙啃草,风吹过光伏板阵列,发出 “哗哗” 的轻响,如同自然与科技的和弦。队员们俯身观察光伏板与草地的衔接处,发现板底支架采用的柔性缓冲材料,这种材料既能适应地形起伏,又能减少对植被的压迫,正是柔性电子技术 “柔性适配、绿色共生” 理念的生动实践。看着光伏板将太阳能通过光电转换原理转化为照亮万家的电能,面板上的光学涂层高效捕捉着每一缕阳光,队员们不禁感叹:原来课本里的一串串公式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能让沙地长草、花开满坡的 “魔法”。这种 “理论照进现实” 的冲击,让大家对专业知识的应用价值有了更鲜活的认知 —— 从光伏板的光学设计到柔性支架的材料选择,电子与光学技术、柔性电子创新都在生态保护中找到了温暖的落点,心里又暖又软。

亲手种树那天,塞罕坝的日光格外烈,队员们一手拿锹、一手拎苗,几步路就汗流浃背。在当代种树人的指导下,大家专注于 “扶稳树苗、踩实泥土”,手掌磨得发红仍干劲十足。当清冽的水浇下,顺着缝隙渗向根系,叶尖滚落的水珠在阳光下闪成星光 —— 这不仅是对 “种绿” 的体验,更让队员们体会到 “扎根” 的力量:无论是树苗冲破冻土,还是科研突破瓶颈,都需要这份执着与坚持。

传承精神,延伸行动

站在海拔近两千米的塞罕塔顶,山风呼啸着送来百万亩林海的涛声:从 11.4% 到 82% 的森林覆盖率,从黄沙漫天到年固碳 86 万吨,每棵树都在宣告 “我们做到了”。这份 “把荒漠种成诗” 的中国浪漫,让队员们更加明确了传播的意义。

大家设计了 “旅游 + 研学” 融合路线,串联展览馆、纪念林、光伏电站等点位,在路线中自然融入 “红外传感技术如何守护林海”“光伏板能量转化原理” 等知识科普;同时创作 “一棵松” 钥匙扣、“黄沙变绿洲” 明信片等文创产品,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塞罕坝故事,让更多人看到科技与绿色发展的深度结合,贯彻落实关于 “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的要求,让塞罕坝精神和绿色发展理念广泛传播。

塞罕坝的风,吹来了六十年的绿色史诗,也吹动了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学子的青春涟漪。队员们深知,塞罕坝精神不是展馆里的标语,而是前辈们的坚守,是光伏板折射的阳光,更是当代学子用专业能力延续的责任。“让绿色生长” 的信念,已顺着掌心的温度、融入技术探索的细节、凝结在文创的巧思里,在青春里扎根发芽,终将随风长向更远的地方。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