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为探索电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合肥工业大学"淳电赋能,碳索未来"实践团队于7月7日至11日赴南京市高淳区开展专题调研。调研期间,团队深入考察了电力技术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创新应用,系统总结了高淳区在电力支撑乡村振兴方面的实践经验,为构建新型乡村能源体系提供了有益参考,展现了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产业振兴:电力基建夯实发展根基
实践团来到国网南京市高淳区供电公司,了解高淳电力发展史,并在座谈会上深入学习电力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角色。随后,团队前往110kV高淳变电站,技术人员讲解了变电站的架构组成、运行原理,演示倒闸操作并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核心设备。在变电站,团队现场观摩了无人机巡检,了解到新技术如何提升巡检效率、降低人工成本,这些电力设施与技术如同“动力引擎”,为当地特色产业升级筑牢根基,让团队成员直观认识到电力基建与乡村产业的深度关联,以及技术创新对提升产业效率的实际价值。
人才振兴:科普宣讲播撒希望种子
团队深入桠溪街道新墙村委会爱心暑托班,开展以 “以电为笔绘振兴,安全用电伴一夏” 为主题的科普宣讲活动。活动中,团队采用趣味讲解、图文展示及互动问答相结合的形式,向孩子们科普电力知识并推广安全用电,将抽象的用电知识具象化、生动化,使孩子们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系统掌握用电常识与安全技能。团队还制作了丰富的文创产品并作为互动奖品发放,现场互动响应积极。此次宣讲不仅为乡村儿童搭建了电力知识学习平台,助力乡村人才培育 “从娃娃抓起”,更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基层知识传播、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价值的认知。
文化振兴:匠心传承激活传统魅力
实践团队深入高淳陶瓷厂开展实地调研,考察了传统陶瓷制作工艺与现代生产技术。在传统工艺展示区,团队成员详细观摩了手工拉坯、修坯、施釉等核心工序。在现代生产车间,重点调研了自动化成型设备、智能控温电窑等先进设施的应用情况,技术人员介绍了数字化管理系统对产品质量的保障作用。在企业产品陈列馆,工作人员介绍了包括国宴用瓷在内的各类代表性产品,从原料选择、釉色调配到烧制工艺等维度进行了专业分析。通过实地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电力技术对传统陶瓷工艺的革新作用。这种"电力+文化"的融合模式,既守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又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为传统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
生态振兴:渔光互补绘就绿色画卷
在高淳区某渔光互补建设现场,实践团队见证了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的生动实践。工作人员介绍,项目通过在养殖水塘上方架设光伏板,构建起 “水上发电、水下养殖” 的立体格局 —— 光伏板间距与高度经过科学设计,既保证光伏发电效率,又为水下鱼虾养殖保留充足光照与空间。这种 “一水两用、渔电共生” 的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团队成员直观理解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同逻辑,清晰认识到绿色能源技术对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
组织振兴:支部引领凝聚发展合力
实践团队来到西莲村月亮湖党支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与党支部书记深入交流。书记介绍,面对村中老年人口占比高、青年外流的现状,党支部以 “党建 + 产业” 模式破局,聚焦螃蟹高密度养殖、茶叶电气化加工等特色产业。为破解夏季用电高峰、电力稳定性等难题,支部主动对接电力部门推进配农网升级,协调分布式光伏并网,推广增氧机等科技设备提升养殖效益。展望未来,支部计划引入智能养殖系统、建设充电桩、优化电力服务数字化水平,以强有力的组织引领,让党建活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动力。团队成员深刻理解了基层党组织在资源协调、技术落地中的核心作用,明晰了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联动机制。
此外,团队还深入阳江供电所、桠溪供电所、桥李村电力驿站、陈福民农业专业合作社、青蓝农场、小甫头光储充放检综合新能源站、华玻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等地开展调研,以脚步丈量乡村大地,用实践诠释青春担当。从电力基建到科普宣讲,从传统工艺到生态项目,从支部建设到产业探索,团队在五大振兴领域的深度实践,不仅为高淳区乡村发展贡献了青春智慧,更让成员们在田间地头读懂了乡村振兴的时代内涵。
活动全程以电力赋能为主线,清晰展现出电力作为乡村发展核心引擎的多重价值 —— 它既是产业升级的动力支撑,也是生态保护的技术依托,既是人才培育的知识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创新工具,更是组织建设的协调纽带。未来,合肥工业大学的学子们将带着实践中积淀的认知,在电力赋能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持续探索,用专业知识和青春力量,让光明照亮更多乡村的振兴之路,让电力之网编织出乡村更美好的明天,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绚丽绽放。
作者 合肥工业大学 庞嘉星 陈蒙 黄新凯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