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碗粉蒸肉,和我老伴做的是一个味!”捧着餐盒的手微微发颤,李奶奶在升腾的热气中模糊了眼眶。在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城关镇云台社区“幸福食堂”,一场带着烟火气的敬老服务已持续开展138天。2025年初起,云梦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党员志愿服务队在此建立常态化服务点,每周三的红色身影让社区数十名高龄老人找到了“家的味道”。
(图为云台社区幸福食堂)
后厨里的民生温度
清晨七点,四件“红马甲”已在操作间有序忙碌。择菜池前,志愿者小胡将菠菜叶一片片掰开冲洗,“叶茎缝隙容易藏沙”;切配台旁,萝卜被切成3毫米薄片,“牙口不好的老人需要软和些”;炒锅前飘来焦香,紧盯计时器翻动锅铲的志愿者小慧解释:“有位婆婆喜欢略带锅巴的炒饭”。这些原本握笔杆的手,如今在食材处理单上记满特殊需求:7号桌忌辛辣、3号桌需半流食......
主厨师傅发现,志愿服务台账上每周都增加新备注:“防滑餐垫已采购”“大字版菜单改用红黄双色”。看着正在帮老人试汤温的志愿者,他感慨:“这些年轻人把心意都炖进了饭菜里。”
(志愿者在厨房熟练地切菜)
餐桌上的时光密码
“周三记忆菜”逐渐成为食堂特色。志愿者们用老式陶甑复原传统粉蒸肉,特意找回旧式酱油配方;烹制“生产队大锅饭”时,坚持用松木柴火慢炖三小时。工作笔记里记录着二十余个暖心故事:有老人每次留半碗汤,说感觉老伴还在同桌吃饭;有爷爷把肉丸子包在手帕里,想带给住院的老伙计。
服务间隙,志愿者注意到总对着粉蒸肉出神的李奶奶,得知这是她已过世老伴儿的拿手菜后,连夜请教老师傅复原做法。“就是这个味儿!”老人捧着碗的手不再颤抖,相邻餐桌的老人们也纷纷说起记忆里的味道,志愿者们当即开始收集“岁月食谱”。
(志愿者们跟老人们聊天)
需求簿里的服务升级
食堂窗边的“银发心愿本”,已从意见收集进化为服务指南。针对老人提出的“带把汤碗”,志愿者设计出防烫握柄;“药品代购”服务延伸出“爱心药箱”,按早中晚分装药品。最新统计显示,收集的38项需求中已有33项转化为标准化服务。
(志愿者们擦拭餐后桌面)
“温情服务要像老火靓汤,得用时间煨出滋味。”云梦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主要负责人介绍,该局(营销部)正将“幸福食堂”经验提炼为“五心工作法”,通过“需求收集-个性响应-跟踪优化”闭环机制,推动助老服务向全县12个社区延伸。暮色中的食堂渐归宁静,但那抹穿梭在灶台与餐桌间的红色,仍在续写着温暖故事。
(报送:云梦县局;撰稿:关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