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湖南省桑植县的烟田翻涌着翠浪,饱满的烟叶承载着丰收的希望。然而,将这些“绿叶”淬炼成值钱的“金叶子”,关键一役在于烟叶烘烤——这道曾让无数烟农揪心的技术难关,如今正被一群扎根田土的“新专家”所攻克。在科技力量的精准赋能下,一条以“金叶子”铺就的产业振兴之路,正在武陵山深处徐徐展开。
7月9日清晨,张家界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的技术专家踏着露水深入田间。随着一片烟叶在阳光下透出清晰的叶脉,一场别开生面的“农民烘烤师”培训在桑植的烟垄间正式开课。
课堂接“地气”
烟叶烘烤作为生产链条的关键一环,因其技术复杂性和经验依赖性强,长期制约着烟叶品质提升和烟农稳定增收。
“以前烤烟,全凭感觉和老经验,温度湿度掌握不好,一炉烟烤坏了,损失不小。”老烟农吴全有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烟农们纷纷诉说烘烤失败的教训——有的烟叶因高温烤焦变黑,有的因温湿度不均导致色泽斑驳,每一次烘烤失败都意味着不小的经济损失。
张家界烟草敏锐洞察到这一制约烟农增收和产业提质增效的瓶颈问题,将提升烟农烘烤技能作为“我为烟农办实事”的关键切口,精心策划了系统性的“农民烘烤师”培训项目。培训摒弃了传统的只说不练的“填鸭式”教学,紧扣桑植本地生态特点和烟叶实际,结合“理论+实操”精心设计课程内容。
课程核心便是技术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精准把脉”,通过实地讲解烟叶成熟度精准判断、科学采收知识,在烘烤工厂对已采收鲜烟后该如何分类编杆、对不同素质鲜烟该如何上烤等知识进行实操教学,为烘烤降损、后期的烟叶分级工作奠定优质原料基础。烟叶技术员侯翔文蹲在垄沟里,举起一片烟叶对着阳光:“看这叶脉发白的程度,就像姑娘出嫁要选吉日,采烟也得看时辰。”他的比喻逗笑了围观的农人,有人立刻掏出小本记录。在烘烤工场,分类编杆的实操课变成了热闹的竞赛,妇女们麻利地分拣着烟叶,不时传来“这张该算二类”“那片够得上特级”的争论声。
课程最精彩的当数“三段式”烘烤工艺的讲解。技术员余凯用方言改编的“烘烤三字经”让复杂的曲线变得生动有趣:“一变黄,慢火养;二定色,稳升温;三干筋,火要匀……”老烟农们跟着节奏点头,有人忍不住跟着哼唱起来。当自控仪的屏幕上跳出完美的升温曲线时,年轻烟农刘志腾突然拍腿叫道:“原来我爸传的那套‘火候诀’,道理全在这图里!”
而问题攻坚环节则更像是一场“烤房急诊”。技术员王子宸举起一炉烤红的烟叶:“这叫‘急火攻心’,就像煮粥火太旺...”他边说边调整着自控仪参数,围观的烟农们伸长脖子,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散发的操作手册很快被翻得卷了边,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个人心得。
(参训烟农全员通过考核喜获“烟叶烘烤师”合格证书)
考核那天,七十二位学员在烤房前严阵以待。凉水口镇的王绩成调试设备时手有些发抖,但当自控仪响起“滴滴”的确认声,他黝黑的脸上绽放出笑容。成绩公布时,“全员通过”的好消息引得阵阵欢呼声,烟农李权德捧着烫金的证书,对着阳光看了又看:“这下好了,咱也是有‘文凭’的烤烟师傅了!”
成果冒“热气”
(烟农对鲜烟叶烘烤特性进行判断)
系统化、接地气的培训,彻底点燃了烟农学习核心技术的热情,并且成效显著。一批批掌握核心烘烤技术的“土专家”“烘烤能手”在田间地头成长起来,逐渐成为带动一方提升烘烤水平的中坚力量。
暮色中的烤房群升腾着袅袅青烟,空气中飘散着醇厚的烟草香。凉水口的烟农们不再像往年那样蹲在烤房外愁眉不展,而是手持记录本,从容地穿行在一座座烤房间。烟农李庄能推了推老花镜,借着烤房观察窗透出的橘红色光亮,仔细记录着烟叶变黄的程度,那专注的神情,活像一位老中医在把脉问诊。
“温度38℃,湿度65%……”“90后”烟农王暨允轻声念着自控仪上的数据,指尖在触摸屏上熟练地调整着烘烤曲线。电子屏的蓝光映在他年轻的面庞上,照亮了他嘴角自信的微笑。“掌握了关键技术,心里有底了!烘烤不再是‘碰运气’,烤出来的烟叶烘烤损失小,以往烤烟能达到百分之十左右的烘烤损失率,通过这次学习,我有信心把自己的烘烤损失降到五个点以下!”他转身对前来取经的乡亲们说道,声音里透着掩不住的兴奋。
烤房内,金黄的烟叶正在完成最后的蜕变。透过观察窗,叶片边缘微微卷曲,油亮的光泽在炉火的映照下闪烁着琥珀般的光彩。烟农们围在窗前,不时发出赞叹:“看这成色!”“油分足得很呐!”他们粗糙的手指在记录本上写写画画,记下每一个关键节点的温湿度参数。
“以前十炉烟要糟蹋一炉,现在一百炉也难得坏一炉。”李庄能拍着烤房温热的砖墙,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烘烤心得,边角已经卷起了毛边。烤房群中央的空地上,几个年轻人正围着技术员讨论烘烤曲线,手电筒的光束在夜色中交错,照亮了他们认真的脸庞。
夜风送来阵阵醉人的烟香,那是金叶涅槃的气息。这一炉炉正在蜕变的烟叶,不仅承载着今年的收成,更寄托着来年的希望。而烟农们守着烤房的身影,如今在星光的照耀下,更显坚定。
乡村焕“生气”
(烟农们聚集在烤房前看“金叶”出炉)
澧水河畔的晨雾还未散尽,张家界烟草的技术推广车已经驶过蜿蜒的山路。车身上“科技兴烟”四个大字在朝阳下闪闪发亮,像是一面移动的旗帜。这场始于烤房边的“绿叶变金叶”革命,正在桑植大地的沟壑丘陵间生根发芽。
在洪家关的烤房群里,新晋的农民烘烤师们正在游刃有余地着自控仪,娴熟的动作间透着专业与自信。老支书谷庆林蹲在烤房前,捧起一把刚出炉的金黄烟叶,深深吸了一口醇香:“这味儿,比老手艺烤出来的更纯!”阳光透过叶片的间隙,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而技术员张仕贵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新发现:李老汉独创的“变黄期湿度控制法”,小王改进的“分类编杆技巧”……这些来自田间的智慧,正在通过微信群里的一条条语音、一张张照片,在桑植县的烟农间星火相传。
暮色中的烤房群宛如一座座金色城堡,窗格里透出的暖光映照着农人们忙碌的身影。技术员王祥龙站在高处眺望,眼前的景象让他想起三年前第一次来调研时看到的场景—那时,烤房前总是徘徊着焦虑的身影。如今,此起彼伏的笑声取代了往日的叹息,科技的火种已然燎原。
桑植的山乡,正书写着崭新的发展篇章:昔日靠天吃饭的忧虑,被手握科技的“土专家”们化解;世代相传的“老方子”,在数据与知识的淬炼下焕新。当一炉炉璀璨的“金叶子”带着醉人醇香出炉,它们不仅映亮了烟农的笑脸,更铺就了一条坚实宽广的产业振兴之路。这条由“土专家”躬耕实践、用“金叶子”创造价值、凭科技精准赋能的发展之路,正向着山乡更富庶的未来坚定延伸。晨雾中升腾的,不仅是醉人的烟香,更是这片土地在振兴征程上最蓬勃的生机与希望。
(罗妍婕、余凯)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