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7月21日电 (记者 李梦涵) 7月21日,自然资源部召开全国"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调度部署视频会,对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要求。
会议对"七下八上"期间各地灾害风险及类型进行了分析研判,预测四川北部、甘肃南部秦岭大巴山区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区和云南西北部横断山区高山峡谷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区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高。随着雨带北抬,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进入雨季,降雨引发地质灾害风险高,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南北两条防线"作战"的严峻形势。
会议强调,西南地区东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要加强防范降雨滞后型大型滑坡灾害;云南西部和西藏东南部需加强高位滑坡链式灾害和中小河流链式灾害防范;北方地区的山西、陕西、甘肃、青海要加强黄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防范;陕西、甘肃等省份部分地区提前防范旱涝急转条件下引发的泥石流、滑坡;东部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份需加强防范台风暴雨叠加前期降雨引发群发地质灾害的风险。
会议要求,相关地区、部门和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深入分析、提前研判、细化部署,全力以赴抓好"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各项工作。
一是加强督促指导和技术支撑。省市县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强化对地方的协调指导,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市县两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建立分片负责、包片蹲点工作机制。中国地质调查局271名分省驻守专家、机动防御专家要与地方专家提前驻防预警区、直达隐患点,协助指导地方做好各项工作。
二是严防群死群伤事件发生。督促指导加强重要交通干线、重大水库库区、工矿场区、在建工地工区、临时工棚和施工道路等重点区域,县城、重点集镇、学校、医院、敬老院、农家院等人口密集区,临坡临崖临沟临水等重要地段,以及网红打卡地、热点旅游目的地的山区道路沿线、旅游景区景点等的地质灾害风险防范。
三是针对性做好极端强降雨和夜间防灾工作。提前转移临坡临崖临沟临水区、泥石流堆积区等重点部位的人员,做到"应转早转""应转尽转"。动员基层干部群众加强夜间巡查,遇强降雨过程强化值班值守、会商研判、风险提醒和临灾预警。
四是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各地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要加强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会商,及时发布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提前落实落细人员避险转移方案,坚决执行"三避让""三个紧急撤离"要求。
五是加强值班值守和信息报送。各地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强化应急值守,一旦发生造成伤亡的地质灾害时第一时间上报,并组织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会上,应急管理部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及广东、四川、贵州三省代表作交流发言。各省(区、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急管理部门分管负责同志,业务主管处室负责同志,技术支撑单位负责同志及有关人员在分会场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