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传薪火 山政青年行 ——刑司学院“探骊古韵·法启新程”社会实践

法治传薪火 山政青年行 ——刑司学院“探骊古韵·法启新程”社会实践

来源:鲁网 2025-07-21 15:1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当青春脚步踏上红色热土,当法治思维碰撞传统文化,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胶东大地悄然展开。2025年7月,山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探骊古韵 法启新程”社会实践团队奔赴烟台海阳,以法律人的视角触摸历史脉络,用青年人的担当激活文化基因,在行走的课堂中探寻法治精神与文化传承的深层共鸣。

赓续红色血脉,筑牢法治初心

实践首站,队员们走进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纪念馆。在“传奇许世友”、“军民血肉情”、“胶东子弟兵”三大展区中,一件件饱经战火的实物,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故事,将队员们带回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许世友将军的铁腕指挥,胶东军民的浴血奋战,军民鱼水的深情厚谊,无声诉说着忠诚与信仰的力量,深深震撼了年轻学子的心。这堂生动的历史课、思想课、政治课,不仅是对革命先辈的深切缅怀,更是对法治初心的一次庄严叩问。队员们一致表示,青年法律人要以革命精神为灯塔,将红色基因融入法治信仰,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征程中展现青春担当。

守护非遗技艺,注入法治动能

从千年锡镶技艺的传承地荣宝苑非遗工坊,到氤氲着茶香的留格望海茶园,再到吉纹斋的银光璀璨与考工记的泥火淬炼,实践团队的足迹遍访海阳非遗明珠。队员们惊叹于非遗技艺的精妙绝伦,更敏锐洞察其传承困境。正如传承人李鲁鹏的忧虑的那样,“生产周期长、成本高,愿意沉下心学手艺的人越来越少。”面对技艺断层风险,学子们迅速切换专业视角,系统梳理非遗法规,聚焦侵权防范与传承人深入探讨知识产权保护路径。非遗保护不仅需要匠心坚守,更呼唤法治思维的精准护航。此次实践活动生动展现着,新时代法律人以专业智慧,为古老技艺注入法治动能。

服务基层群众,传递法治温度

法治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更在于惠及民生。在兴海社区,队员们跟随非遗剪纸传承人修丽娟体验“福”字剪制,感受“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文化密码。随后,“星火”青年普法宣讲团成员张修涵将法律知识化作群众语言,为居民细致剖析电信诈骗套路与防范要诀。在鹤童村老年护理中心,张修涵、邓艳婷用方言和身边案例讲解防诈知识,确保老人们“听得进、记得牢”,并在宣讲后带来文艺表演和贴心陪伴。在俯身倾听、掌心相握中,队员们深刻领悟到,普法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带着温度的守护,是青年学子服务社会、践行法治为民宗旨的生动注脚。

走进实务前沿,锤炼法治本领

实践团队深入山东创立与隆灿两家律师事务所,在律所主任李红军、李振宁的倾囊相授中,队员们切实触摸到了法律职业的脉搏。大家围绕法学理论与实践的衔接、青年律师成长路径等议题热烈探讨,对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同时更深刻认识到,法学殿堂的基石在校园,但法律人的筋骨必须在实践的熔炉中锤炼。

古韵启新程,法治照未来。青年法律人将专业目光投向历史深处,将法治理念融入文化传承,他们探寻的不仅是古韵悠长,而是以法为舟、以文为楫,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答卷。(马瑗)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