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要求。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同心白马行,共筑团结梦”社会实践队赴文县铁楼藏族乡,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带着知识与热情来到那片沃土上,聚焦国家级非遗舞蹈《池哥昼》 ,深入学习面具制作技艺,探寻藏族文化底蕴,感受非遗魅力,助力文化传承。以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让古老非遗在实践中焕新光彩,书写青年助力非遗传承与乡村发展的生动篇章 。
2025年7月17日上午,“同心白马情·共筑团结梦”暑期社会实践队赴甘肃文县铁楼藏族乡采访白马藏族面具制作非遗传承人曹煜,深入了解非遗文化,走近曹煜的工艺坊体验能工巧匠的鬼斧神工,感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实践队指导老师苏天欣、姬薇以及全体学生共同参加此次采访活动。
探访面具工艺坊
走近曹煜的面具工艺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各个精美独特,让人无不赞叹于这些作品背后所蕴藏的深厚的白马藏族文化。
接着,同学们来到非遗制作现场。在采访过程中,非遗传承人向团队介绍了白马藏族面具文化,在白马藏族的文化谱系中,面具从来不是孤立的工艺品,而是与古老仪式 “池哥昼” 共生共荣的精神图腾。这种被称为 “中国西部藏族原始戏剧活化石” 的民俗活动,让木雕面具在鼓点与舞步中获得生命,成为连接人与神灵、过去与现在的文化介质。
樟木为骨,匠心为魂
同学们在曹煜的介绍中学到了白马藏族面具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了解《池哥昼》作为“白马藏族原始戏剧活化石”的民俗意义,以及其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六的仪式流程与深刻寓意。同学们认真记录并对文化传承中的推陈出新提出创新路径、面具制作工艺传承、艺术作品赏析等问题,与非遗传承人曹煜展开深刻探讨。
非遗传承人的坚守
曹煜身为白马藏族面具制作的非遗传承人在学习面具制作中始终秉承一种精细的工匠精神,是7年求学求知路上的坚守与执着成就了他,更成就了新时代下的白马藏族面具文化,曹煜保持一颗匠心虚心求教,从先辈的手中接过非遗文化旗帜,将白马藏族面具文化在一次次精雕细琢中不断发扬光大,让白马藏族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版图中熠熠生辉,让白马藏族面具制作文化得以延续,继续发光发热,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位位非遗传承人的身影,大国工匠的精神已经潜移默化到他们身上。
从凿刀到图腾
这场别开生面的访谈结束后,同学们纷纷与非遗传承人拍照留念,聆听非遗传承人的故事,感受博大精深的非遗文化。
舞动千年信仰传承
下午,备受期待的铁楼藏族乡寨科桥村《池哥昼》舞蹈和歌唱表演正式开场。这一传承千年的民俗活动,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倍受同学们的关注,让同学们在舞蹈与歌声中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文化传承:从深山走向世界
2006年,《池哥昼》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白马民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这让同学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明白即使曾藏于深山,优秀文化也能凭借传承与保护,闪耀光芒,唤起同学们对民俗文化探索的热情,以及守护、传播这类文化遗产的责任感,见证小众文化从乡土走向国际舞台的生命力,懂得文化传承跨越地域、联通世界的力量。
原始祭祀:驱邪纳福的古老仪式
《池哥昼》意为“跳池哥”,是白马人每年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八举行的盛大祭祀舞蹈。这一仪式源于白马人对自然神灵的崇拜,旨在感谢神灵护佑、驱除邪祟、祈求村寨平安、五谷丰登。
随着现代文旅产业的发展,《池哥昼》正逐渐走出深山,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同学们呼吁,在推广的同时,需注重原生态保护,让这一千年古舞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延续其神圣与活力。
结束语
此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近距离领略了白马藏族的民俗文化,也为传承和弘扬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未来,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白马藏族文化,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通讯员:“同心白马情·共筑团结梦”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赴甘肃文县暑期社会实践队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