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发明,解决了烟叶生产的大问题。在刚刚落幕的湖北省第44次质量提升小组代表会上,利川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创·未来QC小组研发的烤烟破膜培土农具,凭借其显著的创新价值和实用效果,荣获“湖北省优秀质量管理实践标杆”称号。这项看似简单的农具创新,凝聚着小组人员两年的心血,更生动诠释了“小发明”如何解决困扰烟农的“大问题”。
创新的火花源于2023年春天柏杨坝镇烟田里的一次观察。小组组长王竹青注意到,烟农们在进行“井窖式”移栽后的田管作业时,需要长时间保持蹲姿,完成扩膜、培土等工序。“看着他们的背影,我就想能不能做点什么来减轻他们的劳动强度。”这个朴素的愿望,驱动小组展开了深入调研。调研结果令人忧心:传统作业方式下,该环节每亩烟田需要5.56个工时,更大的隐患在于,繁重的劳动让烟农难以保证作业质量,直接影响烟叶的质量。
传统作业模式
在一次头脑风暴会上,组员的一个大胆设想点燃了团队的灵感:“既然扩膜这么费劲,为什么不直接破膜?”这个看似简单的发问,最终催生了烤烟破膜培土农具的雏形。
然而,从灵感到实用,道路并非坦途,农具该借鉴什么工具?手柄材料如何选择?握持结构怎样设计采最省力?一个个难题接踵而至。首次试用效果不佳,破膜不理想;改进后的第二版又出现了培土不均匀的问题。“我们连续试验了十几版才找到最佳方案。”技术骨干王竹青回忆道。当最终版农具在烟田里顺畅工作时,特意邀请来的老烟农轻松完成的样子,让团队成员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使用研制农具后的作业模式
这把小小的农具,带来的效益实实在在。在柏杨坝镇的烟农算了一笔账:他家20亩烟田,往年这个环节14个工,花费1400元;今年使用新工具,6个工就干完了,省下了800元。“更重要的是,腰不酸,干活轻松多了。”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该农具将亩均作业时间从5.56小时降至2.12小时,效率提升高达2.62倍。
如今,即使在移栽季节过后,提起这个“新式武器”,柏杨坝镇的烟农们依然津津乐道。55岁的烟农老周感叹:“以前干完活,腰都直不起来,现在站着就能操作,轻松多了。”
利川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主要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获奖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我们要让更多‘小发明’解决‘大问题’,为乡村振兴贡献烟草力量。”
一个源于田间地头的小发明,不仅减轻了烟农的辛劳,提升了生产效率,更获得了省级质量管理实践的认可。这个小小的破膜培土农具,正以其切实的成效,悄然推动着传统农业向更轻松、更高效的方向迈进。(雷雳 张小溪)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