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傩韵:当非遗遇上Z世代

数字傩韵:当非遗遇上Z世代

来源:鲁网 2025-07-21 13:1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鄂西恩施,层峦叠嶂间,古老的巴楚遗风与独特的土家文化交融流淌,滋养着一项跨越千年的文化瑰宝——傩戏。7月8日至7月14日,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恩施傩韵,数绎千年”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聚焦于那凝聚着神秘力量与东方美学的傩戏,以探寻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新路径为使命,开启了一场追寻千年傩文化的探访之旅。

探秘巴楚遗风,溯源傩戏根脉

“人有难,方有傩。”傩,源自远古驱邪祈福的庄严仪式,在恩施与巴巫遗风、土家文化深度交融,孕育出独具魅力的恩施傩戏。其艺术形式丰富,融合面具、舞蹈、歌唱等元素,其中傩舞以原始粗犷的肢体语言演绎驱疫逐祟的古老叙事,而傩面具则以夸张造型、浓烈色彩和深邃象征寓意著称。

多年来,恩施市政府及文旅部门持续推动傩戏保护传承工作。其组织人员挖掘整理剧本,复排《姜女下池》等传统剧目,同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将傩戏引入土司城、女儿城等民俗景区,让傩戏文化成为游客对恩施的深刻记忆。当地傩戏剧团与传承人也积极承担使命,不断提升恩施傩戏的知名度。2008年,恩施傩戏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的文化图腾。

对话匠心传承,解码技艺新生

在本次实践中,实践团探访了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汪儒斌老师的“傩面汪木工坊”。在这里,历史的回响凝结于刀尖木屑。汪儒斌老师向队员们细致拆解了傩面诞生的奥秘:从甄选良材到装配点睛之饰,十道繁复工序,全凭一双手、数把刻刀,赋予沉默原木以生命与神性。

傩面汪木工坊墙上挂着各种傩戏面具(曹程玉摄)

在汪儒斌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屏息凝神,操起刻刀与木槌,锤落刀走间,木屑纷扬。从辨识九种刻刀的不同使命,到领悟起落刀的力道配合、线条走向的精妙控制,再到遵循古法色谱又融入创新思维的上色实践,每一道工序都浸透着实践团对古老技艺的虔诚与活化探索的勇气。实践团在一天的时间内完成两幅傩面作品,获得了汪儒斌老师的赞许。

实践团成员体验傩面具雕刻技艺(汪峥嵘摄)

在傩面具制作体验后,实践团对恩施傩戏第二十八代传承人汪儒斌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在访谈过程中,队员们对傩戏面具的传承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访谈中实践团了解到汪儒斌老师正积极拥抱新媒体。他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发布傩面制作视频。镜头里,斑驳的木屑在阳光下飞舞,刻刀游走的沙沙声与娓娓道来的讲解声交织,让深藏山野的傩面技艺以年轻化语态走进大众视野,吸引不少年轻人留言“想学”。

实践团表示将与汪儒斌老师携手,在校内开展恩施傩戏面具文化的宣传推广活动,助力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这一独特的文化瑰宝。

实践团成员与汪儒斌老师进行交流(曹程玉摄)

在本次实践中,实践团深入恩施傩戏的重要流传地——三岔镇,在三岔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吴奋明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傩戏专题展馆。在参访过程中,队员们被展馆内各种各样的傩面具吸引,并询问吴奋明老师这些面具的来历。吴奋明老师介绍到:“这些傩面具都是由第二十七代传承人谭学朝老师亲自雕刻而成,每一副面具背后都有悠久的千年历史。”

在访谈中实践团了解到,这些传承人正积极在三岔镇开展保护工作,如开设傩戏培训班等,旨在吸引年轻一代关注和了解这门古老艺术。

直面传承困境,破局数字赋能

实践团在调研中了解到,尽管近些年来恩施傩戏在政府扶持和传承人努力下取得长足发展,但仍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

技艺的震撼与匠心的纯粹,并未模糊传承之路的崎岖现实。汪儒斌老师坦言:“一方面,傩面具制作成本较高,体验价格门槛影响了年轻人直观接触的兴趣。另一方面,傩面具的宣传力度不足,社会认知度有限,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有待提升。”这道无形壁垒,制约着这门古老艺术的广泛传播与可持续发展。为此,工坊开设体验课、开发融入动漫元素的面具,正是为了尝试在时代浪潮中为千年傩韵寻找新共鸣点。

吴奋明老师则担忧剧目创新不足:“恩施傩戏长期重复表演古老剧目,容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影响传承活力。”吴奋明老师认为,必须在坚守其传统的艺术精髓与腔调的基础上,融入符合新时代的精神内涵,提升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才能让恩施傩戏传承下去。

实践团成员与吴奋明老师交流(汪峥嵘摄)

实践团对此深表认同,并向汪儒斌老师和吴奋明老师提出运用新数字化技术,如开发傩面AR互动程序等创新形式,助力傩戏现代化传播,使其更贴近当代生活。

在全面了解了恩施傩戏的发展和困境后,实践团对恩施傩戏的现状提出了更多的疑问:新时代,恩施傩戏将如何保护与传承?数字化是否能对恩施傩戏进行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基于此,实践团前往恩施州非遗馆进行系统观览。

在“山水云雾间”展厅,队员们“走进”古茶园,利用全息投影交互式体验恩施玉露制作工序。在“烟火人家暖”展厅,队员们通过屏幕交互进行木雕3D制作,感受其深刻内涵。实践团还尝试了恩施州非遗馆开发的“趣探非遗”VR手机小游戏,边玩边感受恩施非遗的魅力。实践团感受到,数字化技术正为其注入全新的生命力。

实践团有幸与馆内负责数字化展示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技术人员指出:“恩施许多非遗属技艺类,难以在馆内实体展示。通过音视频多媒体、实物结合模拟场景等数字化手段,让非遗可看、可听、可触,极大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让游客更加真切的感受到非遗的无限魅力。”

在交流过程中,实践团提出的恩施傩戏的数字化技术——AR傩面特效构想获得技术人员肯定,其考虑纳入非遗馆傩戏展示环节。

实践团与非遗馆技术人员进行交流(汪峥嵘摄)

当前,恩施非遗仍面临传承人老龄化、数字化建档不足、活态传播代际断层等严峻挑战,但转机已现。实践团了解到,2025年6月恩施正式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正通过加强系统性研究、开展多样化普及、推进常态化体验等方法突出活态化传承,推动传统与现代融合,让千年文脉重焕生机。

守正创新并举,青春书写未来

在现代化进程中,非遗保护与传承呈现出双重使命:既要坚守文化根脉的本真性,确保技艺的纯粹传承,也需推动创造性转化,让古老智慧与当代生活共鸣。这并非简单的博物馆式封存,而是借助数字化等创新手段,使非遗成为流动的、生长的文化生命体。当非遗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场景,便超越了“遗产”这一静态概念,升华为滋养当代文明的精神源泉,成为构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这种活态传承,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

此次实践,团队成员不仅是古老技艺的体验者,更是文化根脉的感知者与传承使命的接棒者。实践团与汪儒斌老师和吴奋明老师约定,要把傩面的深邃纹路、傩舞的独特韵律一同带回校园,用创意的火花、传播的能量和科技的助力,为这穿越千年的“傩韵”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基于此,实践团尝试建立非遗数据库,采用AI和3D建模技术修复傩戏面具,开发傩戏面具AR体验程序,并在数字平台进行推广宣传。站在传统与未来的交汇点,实践团将努力化身坚实的桥梁,连接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科技,共同书写非遗传承与保护充满希望的崭新篇章。(汪子舜、刘颖霖)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