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河南信阳上淮金龙书院圆满举行

黄淮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河南信阳上淮金龙书院圆满举行

来源:鲁网 2025-07-21 12:3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日前,黄淮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河南信阳上淮金龙书院开展研学活动。

信阳上淮金龙书院系上淮金龙湾生态农旅融合创新试验区的产科教融合创新基地。该试验区以乡村振兴为最高政治站位,以《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为指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以上淮文化为灵魂,以产业融洽、城乡融合为核心内容。多年来,始终坚持“生态为本,文化为魂、农业为基、旅游为本”的发展思路,在推进生态农业与康养旅游融合方面富有成效,成为信阳同行业的一面旗帜。

启动仪式由信阳市平桥区胡店乡党委副书记王欣主持。胡店乡党委书记王超首先代表乡党委、政府对黄淮学院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胡店乡的基本情况和发展需求。

随后,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党委书记石付威发表讲话。石书记强调,学院高度重视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此次“三下乡”活动是大学生深入基层、服务社会的重要契机,他勉励同学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锤炼品格,将专业知识与乡村振兴需求相结合,为乡村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热烈的掌声中,胡店乡乡长郭邨与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党委副书记符晓共同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团授旗。志愿服务团代表郑重接过旗帜,标志着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启动仪式最后,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记录下这一重要时刻。

参观学习,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实践团队在上淮金龙书院研学负责人李倩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国共产党精神丰碑展览馆、信阳市大别山革命史迹展览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巨幅油画,把学生们带到了战火纷飞的艰苦年代,追寻英烈足迹,赓续红色血脉。团队成员认真聆听讲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结合专业知识探讨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

沉浸赋能,老照片里的精神密码被AI青年破译

在红色教育基地的“传承红色血脉,激扬建党精神”主题活动中,大学生社会实践队员们在焦裕禄治沙老照片前驻足——“焦书记揣着窝头蹲在沙地里,手里攥着刚拔出来的泡桐苗”;在红旗渠展区,“老百姓用钢钎在太行山腰凿出人工天河”的故事诠释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内核;而“两弹一星”展区里,科研工作者在简陋帐篷中突破技术封锁的珍贵史料,更引发青年学子深刻共鸣。“搞 AI、做算法,缺的从来不是设备,是那股‘死磕’的精神!”面对前辈攻坚克难的壮举,计算机专业队员王宇发出感慨。

座谈交流,共谋发展

在黄淮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的研学座谈交流中,围绕“代码不只是键盘上的符号,更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工具!”展开讨论。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党委书记石付威的讲话瞬间击中年轻人的心,他希望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一要深入基层,虚心学习,主动走进田间地头、农户家中,拜群众为师,在实践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二要学以致用,积极作为,充分发挥计算机专业优势,为乡村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方案;

此次研学活动不仅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乡村农业发展现状,更在实践中提升了专业应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未来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探索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李金泉 李倩)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